6月5日艾滋病迎来了其30岁生日。或者更准确地说,这是美国疾病预防中心在医学上确诊第一例艾滋病的30周年纪念日。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HIV)引起。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这种病毒终生传染。随着人体免疫力的降低,艾滋病病人会越来越频繁地感染上各种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因各种复合感染而导致死亡。
30年前,美国流行病学家在1981年6月5日出版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MMWR)报道称,洛杉矶5名原本身体健康的年轻同性恋男子被诊断患有卡氏肺囊虫肺炎 (PCP),这种传染病常见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人。他们据信是首批因感染艾滋病病毒死亡的患者。一个月后,MMWR又报道说,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有26名原本健康的同性恋男子染病,他们除 PCP之外还患上一种不同寻常的癌症——卡波西肉瘤。他们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这种神秘的症状像是一种大概通过性行为传播的传染病。很快,许多人群中出现病例:注射吸毒者、血友病患者以及其他接受输血的人、异性恋男女、染病妇女生下的孩子。艾滋病的时代开始了。
艾滋病发现进入第30个年头,全球抗艾工作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3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布的一份题为《艾滋病30年:各国处于十字路口》的报告说,截至2010年底,全球中低收入国家中约有660万人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比2001年增长了近22倍。此外,全球至少有42万名儿童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比2008年增长了50%以上。2001年至2009年期间,全球新发艾滋病感染病例下降了25%,其中印度和南非作为亚洲和非洲艾滋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分别减少了50%以上和35%以上。由于在妊娠、生产及哺乳期间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携带孕妇人数增加,新感染艾滋病的儿童数量在10年间也减少了26%。
艾滋病30年大事记
1981年,首次报道艾滋病病例。
1983年,法国科学家锁定了致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随后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病毒可以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和血液传播,“劫持”关键免疫细胞并复制自身。
1986年,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被多个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定义为艾滋病病毒。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启动全球艾滋病防治计划。
1991年,美国NBA球星约翰逊因感染艾滋病病毒而宣布退役。红丝带成为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的国际性标识。
1995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蛋白酶抑制剂为治疗艾滋病药物。美国跳水明星洛加尼斯承认感染艾滋病病毒。
199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在当年的世界艾滋病大会上公布了他研制出的“鸡尾酒疗法”。
1998年,科学家开始进行艾滋病疫苗的第一次大规模人体测试。
1999年,研究人员在非洲黑猩猩体内发现艾滋病病毒。
2000年,第13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南非德班召开,这是该会议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
2001年,医学界研制出治疗艾滋病的基因药物。
2002年,调查显示,艾滋病已成为全球15至59岁年龄段人群的最主要杀手之一,成年艾滋病患者中女性占了一半。
2004年,因为发现大批演员感染艾滋病病毒,美国不良电影业停业60天。
2005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增加到3860万,死于艾滋病的人数有2500万。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宣布其儿子死于艾滋病。
2006年,科学家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源自野生黑猩猩。美国正式把艾滋病纳入体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