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学研究来说,要短平快地获取回报,办科学院或者科学研究所是最好的办法。世界上的那些科学院,无论是近代的,现代的,已经消失的,正走下坡路的,还是正在红红火火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盖一栋楼,找一堆人,你们就给我干,别的事就别想了。
如果说,中国科学院需要向先进国家学习,那最好的榜样应该在欧洲或日本。美国没什么好学的,这是一个小政府的地方。里根认为:政府是个问题。很多美国人也认为“小政府模式”是美国创新的推动力之一。美国也有冷泉港实验室、阿贡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等等,但与大学比起来,还是毛毛雨。这些实验室更着重于提供交流与某些具体的服务,并不能承载神马梦想。欧洲的马普,EMBO,日本的RIKEN,那是大家伙,与中科院有类似之处。
前面讲到,建立科学院收效快,而且适合大政府国家,所以我个人认为中科院还是比较适合目前的中国的情况的。当然,中国科学院能否成为一个可爱的科学院,就要看她能否成“为人民服务”的科学院了。如果十年二十年以后,中科院还是被认为“烧钱,给外国杂志交赞助费”。那不是人民出了问题,就是科学院出了问题。
“烧钱,给外国杂志交赞助费”并不可怕,只要中科院能培养人才。中科院目前的研究主力还是研究生,这可能是个比较大的问题。研究生阶段除了要做出有一定学术含量的成果,还要锻炼出很强的阅读、写作、沟通、演讲等等能力。更重要的是,研究生需要在这个阶段想清楚、感受清楚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所以培养一位研究生,导师要花很大的精力。当然,这指的是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是“赶鸭式”的廉价培养方式,那又另当别论。对于导师来说,10个学生里面,只要有两三个天生会做科研的就行了,别的爱干嘛干嘛。
但话又说回来,中国社会正进入老龄化,年长者剥削年轻人的日子应该越来越紧了。所以“赶鸭式”的这种坏事还是少干一点好。要累积带研究生的经验很不容易,导师不但智商要高,情商也得高。但是带博士后和实验员会简单很多。实验员就是干活的,要他们干什么就直说。博士后应该是“成熟人士”,只要给条件,给点想法,他们就应该知道怎么往岸边游,游不到岸也别怪导师。
中科院在未来的研究生培养政策上,要合理调整研究生与导师的比例,形成学生选导师的局面,通过Rotation进行双向选择。同时,增加实验员和博士后的位置。实验员位置应该向本科毕业生敞开大门,他们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室工作来加深对研究生活的了解。在短时间之内,中科院要招到大量的高质量的博士后可能有困难。工资待遇是吸引博士后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如果中科院在引进人才方面得力,能形成良好的科研文化,那留住博士后是必然的。此外,如上所述,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年轻人是宝贝,他们有更多的理由留在中国。但是,这只是理想状况,中科院在引进人才方面可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法律化、民主化、去官化、学者治院化。若不然,“每年5000博士集体外逃”是必然的。
此外,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中科院散落在各地的研究所应该加强与当地高校的合作,共同培养研究生,研究员也可以客串讲课。总之,学生都是花朵儿,你不知道怎么捏就别乱捏。
(忘了说一句:本博文是从生物专业角度看问题。)
**本博文乃应李彦博士要求所作。
**本博文已被推送到“拒绝加精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