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mes试验的一些思考

2010-05-29 15:27 · fulin

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his-)菌株,在含微量组氨酸的培养基中,除极少数自发回复突变的细胞外,一般只能分裂几次,形成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的微菌落。受诱变剂作用后,大量细胞发生回复突变,自行合成组氨酸,发育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今天,有个即将进入药监局的朋友来找我,和我一起讨论了关于Ames试验的相关问题。他是药学专业的,平时对于微生物相关技术不是很熟悉。我自认为自己是做微生物的,故满口答应了讨论的要求。

但是,当我们在整理Ames试验的相关实验技术和参数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自己以前没有考虑过的重要问题。

首先介绍一下Ames实验的原理:

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his-)菌株,在含微量组氨酸的培养基中,除极少数自发回复突变的细胞外,一般只能分裂几次,形成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的微菌落。受诱变剂作用后,大量细胞发生回复突变,自行合成组氨酸,发育成肉眼可见的菌落。鉴于化学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与致癌作用之间密切相关,故此法现广泛应用于致癌物的筛选。 (来源google)

看似很简单的一个实验设计,但是随着细致的推敲变发现了一些问题的所在。

1. 为什么要采用双层平板法?

2. 为什么在上层培养基中需要加入微量的(7.5mg/L)的组氨酸?

究其根源,通过讨论和思考得出以下结果:

1. 采用双层平板法不仅可以使得平板更加平整,而且可以使得结果更清晰。

2. 上层培养基加入的少量的组氨酸是可以使得菌株发生部分的繁殖,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菌株的回复突变是发生在DNA的复制和菌株的繁殖的过程中的。如果没有这少量的组氨酸,那么菌株是不可能发生所谓的回复突变的,因此也就无法检测所谓的结果。

用一句话总结便是:微量的组氨酸是可以促进菌株的回复突变的。

很多的时候,一些看似很简单的,明了的知识,如果仔细去推敲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

“温故而知新”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