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当忙完了一天的活(实验、开会、review、回复E-mail等),最放松的时刻就是打开科学网的博客。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新技术,看看各位学术界前辈、同龄人的有意思的想法。一些精选的博文写得的确很棒,我从中受益匪浅。同时,我也在不断的提醒自己,不要做个害羞的“潜水者”,自己也应该整理一些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这样是会一举两得的,一方面锻炼了自己写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结交更多的良师益友。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2010年的岁末。自己已经在公司做了近半年的“Chemist ”了。虽然我的名片(明着骗)上分明印着是“化学工程师”,但平时和同事都默认自己是“化学民工”。虽然没有取得值得骄傲的成绩,但是自己也慢慢适应了这里的节奏和工作的模式。现在,我把这半年中的一些体会整理出来,就当做我的岁末小结吧。可以写的东西很多,我决定选个一个主线来展开吧。这个主线就是: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研究和公司研发之间的异同,当然这仅仅是个人的体会,只代表我的想法。
首先,对比的是两个有趣的称呼:导师和老板。我在科学网的博客里时常看到关于导师和老板这两个称呼的讨论,记得有时还挺热烈的。对于这两个称呼,我一直是“恪守本分”的,即在研究生阶段,我一直称呼我的导师为“老师”,而在公司我称呼我的老板为“Given(他的英文名字)”。在研究生的3年里,我的导师没有太管我,但是在我毕业设计中的各个环节,如选题、论证、实验和文章的撰写,他都会耐心的听我讲述我面临的问题,然后帮我出一些点子,这样让我感觉还挺踏实的,至少不会为毕业担心。在公司的这半年里,我经历了2个老板,第一个老板在我入职后2个月左右就跳槽了,于是在这半年里,我莫名其妙的白吃白喝了好几顿:入职欢迎new hire,第一个老板离职的散伙饭,第二个老板入职的欢迎晚宴... ...。其实和老板的交流还不是很多,我的现任老板是个聪明的人(和他一起玩牌是发现的),在第一次和他一对一的聊天后,他告诉我,希望我能proactive一些,真正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何谓意义呢?就是能为公司做出这样一类产品:原料便宜、工艺简单、特性优良、有market... ...。我后来明白了,其实道理很简单,能赚钱的研究(有用)才值得去做,新颖不是目的。我的老板不会在技术上给太多的指导了,他希望我有自己的书面计划和目标,然后他会按照我自己写的目标来判断我的performance,于是决定我下一年的工资涨幅... ...。小结一下,我觉得这两个称呼的根本区别在于“职业定位”这四个字。导师就是为人师表的老师,而老板就是专业的管理者。于是,我觉得不必要求自己的导师像个专业的管理者那样,做到对资源、对下属有着极其敏感的认识,能做出最优的安排和选择。而对于老板也万万不可希望他像自己的老师那样,会容忍自己一次次的拖沓和消极。
其次,对比的是研究角度,或者说是研究目的。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在学校里就是要千万百计的去寻找研究的创新角度,为了这个目的,可以不计成本。如果是新的东西,就有可能发相对高水平的文章。于是,在学校里很少会去思考成本和应用。当然,一些理工科的院校里也有很多应用的项目,这些项目往往会很受企业的欢迎。但是在公司里,这样的思考方式是会被challenge的。举个例子吧,前段时间我有机会和一个资深的同事合作一个“水性环氧固化剂的筛选”的项目,我们通过专业的专利搜索部门,排除了很多已经商业化的化合物,选择一个较新的化合物,作出来的效果还不错,唯一的缺憾是原料稍微有些昂贵。但是,化合物是全新的,发专利是没有问题的,关于成本的问题,我们每次在做项目的review的时候,都会被问到,一次又一次的... ...。最终这个项目被搁置起来了,理由就是成本还降不下去。于是,上面的leader们不会关心你的付出,他们都显得那么“急功近利”“不近人情”。慢慢的,我也习惯于这样的思考方式了,于是,在做实验前,我也会去分析它的市场有多大?它的大致成本清算是怎样的?利用公司的资源能达到这样的目标么?有时在和同事开玩笑时,我们会说:其实当leader也挺简单的,就是在下属汇报project进展时,微微一笑,然后问两个问题,1. 你做的东西有没有value? 2. Cost能不能想办法降下来?哈哈,万能提问方式。
好了,该去休息了,明天还有活要干。那这篇博文就称为(一)吧,下次找个时间把剩下的,再次和最终给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