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首推中国出版指数

2011-06-17 09:44 · fiona

从发表科技论文的角度来评价一个国家科研水平虽然不是一个全面的做法,但也是比较重要的. “从2000年的6篇增长至2010年的149篇。”自然出版集团(NPG)把中国近年来的论文发表量形容为戏剧性增长。 日前,自然出版集团正式发布名为《自然出版指数2010中国》(下

从发表科技论文的角度来评价一个国家科研水平虽然不是一个全面的做法,但也是比较重要的.

“从2000年的6篇增长至2010年的149篇。”自然出版集团(NPG)把中国近年来的论文发表量形容为戏剧性增长。

日前,自然出版集团正式发布名为《自然出版指数2010中国》(下文简称《指数》)的报告。报告对中国2010年在《自然》系列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评出中国十大科研机构和十大科研城市。其中,中国科学院以40篇的文章数量,13.354的贡献点数(Corrected count)位居科研机构首位,北京则以20.37的贡献点数称雄十大科研城市。

自然出版集团的工作人员告诉《科学新闻》,科研机构和科研城市的贡献点数计算方法如下:每篇论文为1分,假定每个作者在每篇文章中的贡献是等同的,分数归属其所依托的科研机构。如一篇文章有4个作者,其中2个作者来自中科院,中科院将从该论文获得0.5分。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自然出版集团首次对中国的论文进行出版指数的分析。“仅在几年前,中国还因为文章数量太少,而无法展开有关城市和研究机构的具体分析,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自然出版集团亚洲及大洋洲区的总经理David Swinbanks说。

增长迅速

在《指数》中提到,自2000到2010年,中国在《自然》系列的论文发表数从6篇增加到149篇,增加了近24倍。

对于如此迅速的增长,有人认为是由于新学科出现或是研究人员数量的增长,而《自然·中国》的主编Felix Cheung认为这些并非主要原因,“虽然中国的科研人员数量在增长,但是每年仅增长10%,然而中国对于《自然》杂志的贡献却增长了24倍之多,所以新学科的出现、更多的作者、更多的出版机构并不是推动中国科研成长的最主要因素。”

Felix Cheung告诉《科学新闻》,中国科研生产力急剧上升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是国家对于科研评价工作抱有质量重于数量的态度,不仅仅依据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同时还依据论文所产生的影响力来对作者进行奖励;第二,中国正在建立国家重点学科战略规划,做法就是将优秀的科研资源、科研工作者及其相关研究领域分配到一个城市或者一个研究机构;第三,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第四,中国正在推进基础研究和创新建设,这使得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科研成果的增加和国家的大力投入分不开。早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科学家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天地生、数理化。随着国家“863”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的出台,中国的科研开始繁荣起来。

在Felix Cheung看来,目前中国较有优势的领域包括有化学、材料学、遗传学、结构生物学以及古生物学,其中遗传学是发展最快的学科,尤其是基因组学和植物遗传学。天文学、神经科学和地球科学等则较弱。

《指数》中也表明,中国被誉为是世界工厂,所以不难理解为何这个国家会在化学和材料学领域如此强大。中国将劳动力和资源作为自己的优势并且在遗传学、临床医药、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深圳、厦门、广州等地基于科学和技术创新快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中国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医院网络,在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流行病学研究以及临床资料的收集上占有优势。这些优势推动中国在医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遗传性疾病等研究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除此之外,《指数》认为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有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等自然禀赋,因此中国在气候变化、土壤侵蚀、沙漠化等领域的研究有较大优势。

指数含义

《指数》一经发表,立即引来关注。《指数》能否真实反映中国科研实力的变化呢?这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为了确保综合性,自然出版集团除了对其所出版的17种期刊进行分析外,还对一些顶级应用科学的杂志进行了数据分析,其中包括《科学》《细胞》《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分析结果显示了与《指数》一致的趋势:由2000年的3篇上升到2010年的27篇(选取中国作者超过半数的文章)。

Felix Cheung说,自然出版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和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质量以及确定其优势所在的强大工具。“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出版指数就是最棒的,只是从这些指数得出的结论是明显且确定的。我们必须对指数进行谨慎的解读。”

一位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者向《科学新闻》表示,从发表科技论文的角度来评价一个国家科研水平虽然不是一个全面的做法,但也是比较重要的。因为70%~80%的研究成果最后是会以论文的形式在期刊上发表。《指数》表现的是事实,“说明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强,国家投入较多”。但是他也指出,以论文指数来衡量科研力量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自然》杂志虽然涵盖了广阔的基础学科领域包括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地质等,对于应用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的空间相对有限。因此这个指数可以被看作高质量基础研究的指数,而非应用科学。”Felix Cheung这样说。

在《指数》中也明确提到,虽然中国总体上的科研工作质量不高,但是目前高质量的论文正在上升。许多国家现在都承认中国的科研上升,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可以带来很多新的机遇和利益。但是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仍然令人生畏。

国际化进程

作为《清华大学学报》的前主编,有一个现象让杜文涛印象深刻。有的来稿,经专家评审,编辑修改后返回作者确认,稿件再也不见回来。

“有的会告知我们一声,已投它刊,有时候悄无声息就没影了。”杜文涛说这种情况基本是作者拿去投向国际期刊了。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30年,由于国际环境紧张,中国科研人员基本没有向国外投稿的,只有少数人在苏联学习的时候发表一些论文。“高质量论文多是在国内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比如说陈景润先生的《哥特巴赫猜想》。”杜文涛说。随着改革开放,高校教师外语水平不断上升,留学人员逐渐回流,向国际期刊投稿的渠道也日趋丰富多样。

现在,中国的高质量科技论文一般会优先投给国外期刊,科研人员都希望自己的成果能有更大的影响力。这也引发了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界“将高质量的文章留在国内发表”的呼声。

至2010年,斯普林格、爱思维尔等大型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社都在北京设立了办事机构。Felix Cheung认为,目前中国正在朝着一个科学大国的方向发展。所以国际出版商有必要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以便于编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可以对实验室进行访问,可以出席更多的会议。

同时,他还向《科学新闻》透露,“我们也正在考虑是否在中国大陆设立一个办事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