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30年历程回顾:我们的斗争依然在继续

2011-06-01 11:32 · 王之远

30年前的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布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周报》(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刊登了题为“肺囊虫肺炎——洛杉矶”的报告,标志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首次进

30年前的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布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周报》(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刊登了题为“肺囊虫肺炎——洛杉矶”的报告,标志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首次进入了公众视线。30年后的今天,《Medpage Today》的记者撰写了这篇报道,我们特将其编译如下以飨读者。

目前,全球艾滋病患者已经达到3340万人,共有超过60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将近300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因素。

目前,全球艾滋病患者已经达到3340万人,共有超过60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将近300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因素。(图)

30年来,人类与HIV/AIDS的斗争始终激烈,但来自前线的报道却越来越积极、正面。人们逐渐认识到,只要愿意去预防,那么HIV感染就是可以预防的;虽然HIV/AIDS尚不能被治愈,但它的确是可以治疗的;虽然仍不断有大量患者死于HIV/AIDS,但后者已不再是死亡的代名词。

现任美国国立过敏和感染性疾病研究所所长的Anthony Fauci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了30年前的那段难忘经历。他先是看到了上述报告,接着仅过了1个月,美国CDC的又一篇报告再次引起他的注意:患者数从5例骤增至26例,均来自洛杉矶,均为男同性恋,既往均健康……他很快意识到人类正在面对一种全新的疾病并为此不寒而栗。当时供职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他,不顾家人和朋友的担忧,立即投身到对这种新疾病的长期研究中。

目前供职于杜克大学的Carol Hamilton教授当年在犹他州公共健康部门工作。她回忆了1981年首次接诊HIV/AIDS患者的情况:一些男同性恋发生了奇怪的、不明原因的感染,病情令人惊骇。此后,原本打算选择到医学院深造产科学的她,转而选择了更吸引她的感染病学。

兴奋的年代

据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IDSA)的Sten Vermund教授回忆,HIV/AIDS现世后的最初几年,医学界在极度亢奋的同时也悲痛不已。之所以说悲痛,是因为当时HIV/AIDS患者的死亡率是100%,整个医学界素手无策,他所能做的只是帮助患者死得更有尊严和更少痛苦;之所以说亢奋,是因为虽然仅用了3年就分离出了HIV,仅用了6年内就批准了第一个抗HIV药物——AZT,当时医学界仍然普遍认为进度太慢。

他回忆道,在20世纪80年代,虽然人们尝试了多种药物治疗HIV阳性患者中的致命性机会感染,却无一奏效。但在1996年,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问世给HIV/AIDS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的希望,“鸡尾酒疗法”可使HIV阳性患者得以避免进展为AIDS甚至死亡。

挺过最初的难关

作者借用丘吉尔的名言,形容对抗HIV/AIDS的“战争尚未结束,甚至没有显现结束的迹象。但我们或许已经挺过了最初的难关”。

Hamilton教授认为,虽然早期的HIV/AIDS流行十分可怕和令人沮丧,但凭心而论,近15年来医学界乃至科学界在这一领域始终稳步前行:数十种新药被研发出来,多种新的预防方法被发现并被证实有效;就在这个月,一项里程碑式研究显示,治疗HIV阳性患者可使其配偶被传染的风险降低96%,从而进一步凸显了治疗的意义。

仍令人沮丧

然而,要满足所有患者的治疗所需仍然困难重重。每年全球仍有260万人新发HIV感染,并有180万例患者死于HIV/AIDS。即使在医疗资源较丰富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每年仍有部分HIV/AIDS患者病死,通常是因为不能或不愿服用药物。作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找到打破医疗障碍的可行办法。

过去15年间,已有多种预防感染的方法被证实有效,除了俗称“ABC”的禁欲、忠诚和避孕套之外,包皮环切、抗生素和早期抗HIV治疗也是有效手段。作者认为,联合治疗对患病个体效果确切,而在总体层面上,应当针对联合预防开展研究。但不幸的是,目前全球各国普遍在紧缩财政,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打赢这场战争值得思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