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学术头条”公众号。
柏拉图曾经说过,我会教孩子们音乐、物理和哲学。而音乐是最重要的,因为音乐和所有艺术一样,是学习的关键。
确实,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音乐让我们解压,放松心情。但是,我们有时也会遇到另外一种情况。在夜深人静或专心敲键盘时,脑海中突然回响起一段旋律和节奏,完全停不下来,甚至还会不自觉的哼出来,令人不堪其扰。
比如说,“雪花飘飘,北风萧萧”。
你能用正常语气念出这句话吗?还是满脑子里都是费玉清的经典唱腔?
这种同一段旋律在脑内循环播放的现象,究竟是什么神秘力量在作祟?
「耳虫」是一只什么「虫」?
很长一段时间里,医学专家们也好奇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斯坦利·科布医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David Silbersweig就进行过相关研究,他在2018发表过一篇音乐对神经生物学的影响的论文,研究了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中会响起特定的旋律。
研究成果(图源:Berklee官网)
在医学领域,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某个片段不由自主地在脑子里反复出现,并且不受大脑控制的现象,有一个别致的说法——“耳虫(earworm)”。
因为它就像虫子一样在耳朵里面安了家,而且时不时地钻出来。
“耳虫”这个词来自于德语Ohrwurm,本意是认知之痒,即大脑会不自觉的“挠”它。
它是由精神病学家Cornelius Eckert于1979年创造的。本质上,它就是一个循环的音乐片段,通常大约20秒长,自动进入我们的意识,并不断重复播放。
根据美国心理协会的研究,有一些特定的特征使歌曲更有可能成为耳虫。耳虫歌曲通常有一个明快的节奏和易于记忆的旋律。当然,也有的耳虫有不寻常的间隔或重复,使他们从其他歌曲中脱颖而出。比如曲子有重复的段落,某些音符较长,音符之间的间隔更小。
此外,那些能引起某种情绪波动的歌曲,或是与特定记忆有关的歌曲,往往都会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成为耳虫。
与其他歌曲相比,耳虫歌曲在电台播放的频率也更高,通常会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随着近些年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这些平台也成为了耳虫歌曲泛滥的地方。
「耳虫」是怎么形成的?
在耳虫相关的研究中,医学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了大脑的结构,并有了一些新发现。
大脑颞叶的听觉皮层参与了音乐感知,该皮层与深颞叶区域(如海马体或海马体旁回)之间的联系在记忆编码和提取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某件事在我们大脑中形成记忆的过程,就像一个记忆便笺簿,然后保持一定的时间,大脑中的音乐循环也基本如此。
所以大脑中存在着支持音乐、记忆、注意力等功能的网络,并在大脑中保留某些东西和工作记忆。
它们与大脑的情绪区域有着某种连接,比如杏仁核,与显著性和消极情绪有关,腹侧纹状体,或伏隔核,与积极情绪和奖励有关。这些都是与耳虫有关的元素。
大脑中涉及这些区域的连接如果“卡住”了,就会导致音乐记忆自动播放。一些研究表明,工作记忆有困难的人,如那些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的人,可能较少经历耳虫现象,而患有强迫症的人,如果他们的大脑中存在这些音乐循环,可能更容易发生耳虫现象。
根据James Kellaris的研究,98%的人都经历过耳虫。女性和男性同样经常经历这种现象,但对女性来说,耳虫持续的时间更长,也更容易激怒她们。Kellaris的统计数据表明,耳虫中有歌词的歌曲可能占了73.7%,而器乐可能只占7.7%。
如何摆脱「耳虫」?
如果你想摆脱耳虫,可以尝试分散注意力,比如去做一些其他事情。
因为,其他的活动会需要使用大脑的某些区域、回路和功能,将耳虫赶走。
也有说法建议,让耳虫自然而来,自然而走,尽量不要过于专注于它。或者再去播放别的音乐,用其他音乐来驱赶脑子里的东西。
西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中等难度的任务(如字谜、数独游戏或阅读小说)是阻止“耳虫”并减少其复发的有效方法。
雷丁大学心理与临床语言科学学院2015年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嚼口香糖也可以帮助屏蔽听觉短期记忆或“工作”记忆中的潜意识循环成分,这些记忆与生成和操纵听觉和音乐图像有关。
现在,各种互联网软件都拥有丰富的多媒体效果,许多人每天都要听好几个小时的音乐,尤其经常是在临睡前听。美国贝勒大学的睡眠科学家Michael Scullin博士,还特地研究了听音乐是否会影响睡眠。
在一项研究中,他选择了199个经常听音乐的人的样本,平均年龄35.9岁。报告说,他们夜间经常会有耳虫现象发生,因此睡眠质量较差。在另一项研究中,样本数量为50,平均年龄21.2岁。研究人员随机分配每个参与者睡觉前听抒情或纯器乐音乐,发现听纯音乐的夜间“耳虫”的发病率更高。
在这两项研究,耳虫都是在醒来时发生的,这表明,睡眠中的大脑会继续处理音乐旋律。
第三项研究通过显示额叶缓慢振荡活动显著增加,这是睡眠依赖记忆巩固的标志,这也验证了前两组研究。因此,某些类型的音乐可以通过诱发长期的耳虫来扰乱夜间睡眠,这种耳虫会被自发的记忆重新激活过程延续下去。
研究人员发现,经历耳虫效应的人更难入睡,夜间醒来的次数更多,在浅睡眠阶段花费的时间更长。
与很少经历耳虫的人相比,每周一次或多次发生耳虫效应的人,睡眠质量差的可能性是前者的六倍。
令人惊讶的是,该研究发现,一些器乐音乐(无人声)比抒情歌曲更容易导致耳虫效应和破坏睡眠质量。
根据这些已有的研究,我们已经可以了解到:几乎所有人都会有耳虫。而睡前听歌,可能会增加耳虫效应,导致人在睡着之后,大脑内仍会单曲循环听到的音乐,从而就会对睡眠质量造成影响。很多人有时会在失眠的时候通过听音乐的方式来达到助眠的效果,其实这可能适得其反。睡觉时听音乐,可能会导致失眠的程度加重,还可能导致一直无法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因此,建议人们在睡觉之前要尽量避免听音乐,防止耳虫的“筑巢”。
还有就是,尽量不要单曲循环。
所以,你2021年音乐总结报告中循环最多的那首,今年就少听点吧。
排版|乔维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