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的11月第一期《Nature》发表,目前已经满150岁了,因此,杂志特别推出了150周年纪念版,并以“10 extraordinary Nature papers”系列评论性文章点评了最有影响力的10篇文章,接下来仅就其中之一的单克隆抗体发现进行阐述。
1975年免疫学家科勒和米尔斯坦在Nature的论文中描述了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产生,每种单克隆抗体都是通过连续生长的细胞系产生的。他们给小鼠注射了绵羊红细胞和分离的脾细胞,不同的抗体颜色代表不同抗原分子所具有的的特异性抗体,并由不同的细胞产生。他们是想将寿命有限的能够产生抗体的脾细胞与骨髓细胞融合,以便产生永生的免疫细胞,并分泌未知的特异性抗体。这种细胞被称为杂交瘤细胞。不同于未融合的细胞,杂交瘤细胞可以在选择性琼脂平板上生长,并形成相同细胞群落。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能产生噬菌斑。
1975年论文中的原图
单克隆抗体的发现、杂交瘤细胞技术的出现,让制备任何抗原的抗体成为可能。这篇论文对生物医学,尤其是免疫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抗体可变区和恒定区由不同的基因片段编码理论的提出,当重组细胞将基因片段连接在一起时,对抗体可变区的重组基因片段进行操作时,就会出现不同的抗体。这些机制共同产生了大量特异性抗体以及不同类别的抗体,这些抗体通过其不同的恒定区介导其各种作用。
1975年论文研究示意图(来自Nature 150周年特刊)
早期,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完全基于杂交瘤技术,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完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手段也逐渐地多样化,先后出现了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单个B细胞技术、天然全人源库技术等。那么,这些制备技术有哪些不同呢?在药物开发和免疫治疗上又各有哪些优缺点呢?北京义翘神州特举办了一期“单克隆筛选平台技术及案例分析”的免费在线讲座,扫描下图的二维码就可以直接报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