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病毒感染具有潜伏性,即使采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也仅能抑制病毒的复制,缓解病程,但不能彻底治愈艾滋病。潜伏的HIV病毒细胞数量虽然较少,但是含有整合的HIV病毒前体,构成病毒潜伏池。由于这类病毒一般不表达病毒蛋白,通过免疫逃逸避开免疫系统的识别。在近期的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技术攻击被感染HIV病毒的细胞。这是一种被称为可转换型CAR-T细胞(convertibleCAR)免疫技术。这一技术利用CTL与一系列广谱的抗HIV病毒抗体结合,能够高效地特异性击杀血液、扁桃体和脾脏中HIV病毒感染的CD4+ T细胞。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的可诱导的潜伏池可在48小时内被可转换型CAR-T细胞击杀过半。并且此CAR-T细胞具有模块化功能,可以实现多个抗HIV抗体的搭载,大大提高了击杀的广度和控制能力,使其成为攻击潜伏HIV库的有力工具。
在这项技术中,研究人员将抗HIV抗体(bNAbs)与CAR-T结合,并对受体NKG2D进行基因改造,使其不能与天然配体结合,相应的对MIC配体结构域进行突变,避免与野生型NKG2D结合,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唯一的配对体系。突变型NKG2D构成CAR并表达于CD8+ T细胞,突变型MIC结构域与HIV bNAbs融合产生具有双特异性的抗体,两者具有非常高的亲和力,可达亚纳摩尔级,并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结果证实这种联用技术能够有效击杀HIV病毒感染的原代CD4+ T细胞。
HIV病毒治疗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难题,而且其感染能力也极强,尤其是在生物制品中必须防止HIV病毒的存在,因此,为了避免发生医源性的病毒感染,需要由人的、动物的组织或者体液提取的制品、动物源性单克隆抗体及真核表达的重组制品,生产工艺中一定要包含能有效地清除/灭活这些潜在病毒的工艺步骤,以确保制品的生物安全性。
那么,病毒清除/灭活验证的工艺有哪些呢?不同的生物制品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工艺呢?有哪些指示病毒可以用于验证工艺呢?在新药申请中,病毒清除验证在国内外又有哪些不同呢?在近期,义翘神州就将特别举办一期免费的在线课堂,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欢迎有需要的您扫码进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