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保险”的第二轮试水,用药无效就理赔,谁买这个单?

2019-08-06 11:24 · angus

臻和科技宣布了一项与诺惠医疗、北京健易保达成的战略合作,臻和科技将通过优势整合,搭建起“基因检测+临床诊疗+保险+患者”的四维一体综合性平台,与诺惠医疗、北京健易保共同打造“肺癌NGS检测联合用药保障计划”。

本文转载自“动脉网”。

7月底,臻和科技宣布了一项与诺惠医疗、北京健易保达成的战略合作,臻和科技将通过优势整合,搭建起“基因检测+临床诊疗+保险+患者”的四维一体综合性平台,与诺惠医疗、北京健易保共同打造“肺癌NGS检测联合用药保障计划”。

臻和科技并非是国内最早推出此类产品的肿瘤检测公司,半年前,另一家肿瘤检测公司也宣布了针对肿瘤检测及诊疗用药的创新支付保险计划。通过基因检测、临床诊疗和保险的深度整合,进一步推动精准医疗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这似乎正在成为肿瘤检测公司讨论的一种产品模式。

其实早在2016年,基因检测领域就已经兴起过一次“基因+保险”的组合产品热潮,华大基因、达安基因、诺禾致源、众安、泰康、太平洋保险等大公司都曾参与试水。但当时所推出的产品多以消费类检测为主,基因检测公司在其中主要是提供检测产品,更多的主动权由保险公司掌握。由于生物技术与保险支付的衔接并不算紧密,这一次试水无疾而终。

而此次推出的产品,更多是在患者用药,商保支付上的突破。作为商业保险融入肿瘤基因检测和用药支付的一次探索,这些产品有望通过技术与支付结合商业模式的创新。本文中,我们采访了正在进行“基因检测+保险”产品探索的企业、以及其他业内人士,试图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用药险”解决什么问题,谁买单?

2、各方如何获益?

3、谁在做?

4、未来如何发展?

解决什么问题,谁买单?

肿瘤用药险的核心是解决患者支付问题。如果说消费级检测的保险产品是围绕未来疾病的风险,用药险则是聚焦当下疾病,针对已患病群体进行保障。这是一个多方整合的枢纽,无论是患者、保险公司还是检测公司,都有机会从中获益。

首次检测完成后,患者、家属以及医生都是无法知道药物是否一定有效的,所以这本质上是一种风险选择行为。这个过程中,保险产品会随着检测产品打包销售。如果患者在根据检测结果的指导,服用靶向药之后疾病仍然发生进展或转移,则保险公司将对患者进行赔付。

尽管目前对肺癌的突变基因和靶向药物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临床上仍然有存在某一种突变却用药无效的病例。用药险产品的诞生,核心是解决患者在此的支付问题,如果用药无效,保险公司的理赔还可以支持患者进行第二次检测。

这些是“用药险“产品存在的前提,解决了这一痛点,产品逻辑才走得通。再加之保险科技公司、健康管理公司也逐步顺应市场需求,希望在保险企业和医疗企业之间搭建桥梁,打造支付-诊断-治疗的全流程服务,这才有了用药险产品的问世。通常情况下,患者的投保费用由检测公司支付,并不会增加患者的负担。肿瘤用药检测、以及患者后续的治疗费用本身就比较高昂,如果这个过程中再给患者及其家属增加成本,无疑会增加产品的推广难度。

各方如何获益?

对保险公司来说,推出“用药险“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其被保人并非健康人群。另外,在传统的商业保险中,保险公司在渠道和市场人员上的支出比例非常高,大部分保险销售人员更偏销售属性,他们大多不具备医学、保健行业背景。如果由基因检测公司去推广产品,通过基因检测的渠道去推保险,其销售人员不仅专业背景更强,保险公司还可以省去一大笔渠道费用。

不仅如此,保险公司和健康管理公司还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投保人群的第一手诊疗及预后数据,这对于健康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是非常宝贵的,在未来设计其他健康险产品过程种具有重要价值。

对医生而言,这一附加的保险服务也将有助于缓解对后续的治疗方案的顾虑,可从侧面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依从性。在病人真正出险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切实给付病人一定的补偿。以支持未来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此次合作中,医生和患者都是直接受益方。” 臻和科技业务拓展副总裁王凡平博士告诉动脉网。

对检测公司而言,保险公司能够与之达成合作共同推出用药险产品,本身就意味着保险公司对其产品准确度的认可。合作产品的推出就意味着其检测结果有了保险公司背书。同时,由于保险产品本身并没有给患者增加成本,对患者而言就好比基因检测公司赠予的附加值。在同等条件下,这样的模式和产品将更具竞争力。

更主要的是,这样的跨界合作加强了检测公司对产业游的渗透,使得检测公司在保险支付、药物临床应用及疗效跟踪上可以进一步触达产业前沿领域,摸索“医险结合”路径的产业经验,搭建起“基因检测+临床诊疗+保险+患者”的四维一体综合性平台。

谁在做?

目前,市场上先后已经有两家公司推出用药险产品,围绕国内高发癌种,他们率先迈出了商保参与精准医疗的第一步。

>>>>至本医疗科技

至本医疗科技成立与2016年,专注于国际高新技术研发及在肿瘤领域的临床应用转化。至本医疗科技在2019年2月联合北京健易保和上海诺惠医疗推出了国内首款针对肿瘤检测及诊疗用药的创新支付保险计划。

该计划项目名称为“肿瘤检测联合用药诊疗保险”,由国内知名人寿保险公司承保,该诊疗保险首期将用于保障ERBB2(HER2)、BRCA1/2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以及EGFR、ALK和ROS1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

患者在使用至本医疗科技的二代测序进行肿瘤基因检测并同意参保后,即可免费获得商业诊疗保险。在保险保障期间内,如患者遵循诊疗指导接受治疗后仍发生肿瘤进展,最高可获得价值人民币20000元的赔付。

>>>>臻和科技

臻和科技是一家肿瘤精准治疗公司,从事的是无创为主的肿瘤精准诊疗和伴随诊断,为患者提供个体化健康指导。2019年7月,臻和科技同诺惠共同设计、开发肺癌用药保险产品——“肺癌NGS检测联合用药保障计划”,目前已覆盖在臻和科技进行“百适博”用药指导基因检测的肺癌患者。这部分患者在采用百适博进行检测时,即可获赠这一保险服务。如果患者在使用报告推荐的易瑞沙、泰瑞沙、安圣莎等9种抗癌靶向药的某一种,并两个月内肿瘤发生了进展或者转移,则可以根据使用靶向药的不同获得相应的赔付。

据了解,这些赔付是作为“补充医疗保险”的形式进行,可用于支付患者在社会医保及其自身商业保险覆盖范围之外的自付靶向药费用。

“我们一直认为,检测的最大意义在于帮助医生进行临床决策,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患者用药。”王凡平表示。用药险的设计是从医生和患者的需求出发,帮助那些由于药物有效性、基因突变的复杂性等各种原因,在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使用靶向药之后仍然出现进展或者转移的肺癌患者。他们希望通过一定的保险赔付来支持他们后续的诊断和治疗。

据透露,目前臻和科技合作的保险公司信美相互保是阿里旗下的一家保险公司。此外,臻和科技目前还有其他“基因检测+保险”的项目在与同多家保险公司接洽中,他们未来计划与业内更多合作方一起开发针对更多癌症、更多保障方案的保险计划。

>>>>诺惠医疗

诺惠医疗创办于2018年11月,总部位于上海,是一家专业的创新模式医疗支付和保险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针对重大疾病输出用药报销、疗效保障、用药保障等商业健康险方案和支付方案,旨在降低患者自费费用,提高用药可及性和依从性。

与以往以保险产品设计为基础、根据保险条款纳入药物和治疗服务不同,诺惠医疗将疾病治疗本身作为保险产品设计的出发点,基于专业医疗知识和丰富临床经验,精准满足患者降低医疗费用、保障治疗效果的核心诉求。他们更像是保险公司和企业之间的桥梁,让整个医疗体系形成完整闭环。”

这家公司其实是至本医疗科技和臻和科技“用药险”产品背后的设计师。其团队大多出自医疗资源方,也有部分成员曾经负责保险机构的核心产品开发,具备药企从业经验和资源的同时,也保障了诺惠医疗输出的保险产品有科学的金融模型和合理的条款。

目前诺惠医疗已先后完成了两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联想之星、BV百度风投。

未来可能

不难发现,以上两家公司推出的用药险产品都与肺癌相关。无论是突变位点还是靶向药物,肺癌相关研究和产品都更为丰富。且肺癌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种,从覆盖群体来说这个癌种是用药险产品的首选。而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种,靶向治疗产品也比较丰富。

不过,此类产品只是第一步,在针对臻和科技的采访中,他们多次强调了深耕”基因检测+保险“产品的意向。除了更多癌种,更多治疗药物用药险产品的推出,”基因检测+保险“未来可能会如何发展、如何进阶呢?此前动脉网的读者石上流先生曾向动脉网投稿了一片关于“肿瘤靶向药检测公司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的文章,其中有大量关于”肿瘤用药检测与保险“的未来畅想。我们再次对石上流先生进行了采访,希望能够挖掘NGS技术与保险结合的更多可能。

石上流认为,保险保障的是一种风险行为,所有具备风险属性的产品都可以与保险结合。除了针对患者的用药险产品以外,针对患者家属的附带产品或许也值得关注。

“如果亲属得了肿瘤,患者家属也会比较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石上流这样表示。因此他认为,除了目前针对肿瘤用药的单项检测,针对患者家属的肿瘤风险检测或许也可以作为自选项加入其中。

当然,这样的搭配也仅仅是轻量级。肿瘤治疗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方案和支付。而无论是检测公司还是保险公司,都不会直接参与的肿瘤解决方案的研发中。因此,二者的搭配更有希望解决的是支付问题。

目前大多数药厂都在推行一种赠药模式,即如果患者如果长时间对某一种靶向药有应答,那么服满一定周期后(如半年、三个月)则可以享受免费赠药。不过赠药是每隔一段时间发放一次,通常是一个月,且需要患者本人来领药。此外,患者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到指定的医院去做检查,需要指定的医生签字,并按照要求填一些表格,然后将表格返回给药厂。

患者要免费领药,就必须定期接受医学检查。但目前患者应该接受的医学检查尚无系统的梳理和规范,以肺癌为例,患者往往需要每三个月拍一次胸部CT,检查病灶有无复发或者进展。如果没有则认为药物有效,患者可继续用药。但这里有潜藏的炸弹,肺癌很容易脑转移,仅仅拍胸部CT是不够的,还需要定期做脑部加强磁共振检查。

但如果可以获得允许,这个过程中患者还可以考虑做血液中的cfDNA检测。如此一来,一个可能的商业模式就呼之欲出了:检测公司可以尝试在最初向患者提供一揽子方案,如果患者购买了公司的检测服务,一旦检测发现存在适合的某个靶向药,那么患者则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接受一次MRI检查(医院受益)和cfDNA检测(检测公司受益)。这些检查的价格通过一揽子方案的方式购买(可分期付款)要比单次购买便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检测公司可以和药厂联合,对于签订了长期合作的患者,在药物价格上给出一些折扣(药厂长期受益);通过更加全面的跟踪检查,医院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受益)。

该模式不仅适合有免费赠药的公司,对需要患者自费购药(或部分报销)的药厂也同样适用。此外,生态链中还可以考虑为一揽子服务提供增值服务,比如说快速就医通道(相应地提高一揽子服务的价格),甚至可以联合保险公司开发相应的保险品种,针对这种一揽子方案提供服务。

当然,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未来“基因检测+保险”产品形态的一种畅想,这其中涉及到的利益关联方诸多,在现实种未必能这般理想。但可以肯定的是,保险行业与基因检测行业的跨界合作必将持续。从消费基因险、到NIPT险,再到如今的用药险,基因检测行业往保险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另一方面,近些年中国商业健康险市场正处在蓬勃发展期,尤其是互联网保险企业的出现,更加刺激了这一市场的快速发展,创新写在了这些新型保险公司的基因中,他们乐于去做一些脱离传统的产品。当然,传统的大型保险公司、再保公司也在主动求变,希望能够在保险产品开发上有所突破。

关于“基因检测+保险”产品后续将如何发展,未来还会有何形态出现,没人能给出肯定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下几款“用药险”产品的出现仅仅是故事的前序。对于肿瘤检测新商业模式的探索、对于肿瘤诊疗的新支付,行业已经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