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对于日本致力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研究的科学家们而言又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联合神户市立中央市民医院、大阪大学大学院医学系研究科、京都大学iPS細胞研究所3大机构完成世界首例异体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移植手术。
首例异体iPS细胞移植手术
手术在神户市立中央市民医院顺利完成,由眼科主任Yasuo Kurimoto主刀,历时1个小时。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是日本京都大学的科学家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团队研发的一种类似于胚胎干细胞(ESCs)的细胞类型,经过“重编程”的体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例如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等等,最终用于治疗疾病、修复组织等等。
早在2014年9月,RIKEN研究所干细胞临床研究员Masayo Takahashi团队就已在神户市立中央市民医院完成首例自体iPS细胞移植治疗黄斑变性的手术。
遗憾的是,在开展第二例临床试验之前,山中伸弥团队在患者iPS以及RPE细胞中发现了基因突变。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它们会引发肿瘤,但是为了安全,山中伸弥和Takahashi暂停了该临床试验。
现在,这一再次开创先例的手术的特殊性在于,用于疾病治疗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本不是患者自身细胞重编程而来,而是来源于匿名捐赠者的皮肤细胞。这些捐赠体细胞经过重编程和再分化过程,形成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用于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据《日经亚洲评论》报道,Masayo Takahashi团队将于2017年上半年对5名患有黄斑变性的患者进行相关临床试验。如果这一手术成功进行3例,那么它将打开异体iPS细胞临床应用的大门,在保证多能性的前提下很好地规避了使用胚胎干细胞的伦理问题,且有着节省时间、成本的优势。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库
山中伸弥曾表示:“多能干细胞有无限更新、复制的能力。但是它是一把双刃剑。伴随着细胞复制,突变的几率上升,从而增加了致癌等风险。”
所以,他带领团队更换思路,致力于研究利用外源性干细胞治疗疾病的可能性。同时,他正在构建一个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库(Banks of iPS cells),通过检测细胞编码人类白细胞抗原(HLAs)的3个关键基因完成捐赠者和患者之间的匹配。
目前,这一细胞库仅仅存储了一名捐赠者的细胞株。到2018年3月,他们希望能够储备来源于5-10名不同捐赠者的细胞,以便满足30—50%的日本人群的医疗需求。
Masayo Takahashi(右)和Yasuo Kurimoto(左)
异体iPS细胞移植的优势
2017年2月,Masayo Takahashi团队在《NEJM》期刊发文宣布,参加2014年首例临床手术的患者情况一直稳定。干细胞治疗虽然未能恢复视力,但是很好地阻止了病情的恶化,且未出现排斥、癌变等坏情况。
但是,自体iPSCs技术昂贵、且耗费时间,需要投入93万美元用于细胞培养和检测,患者需要等待11个月才能进行移植手术。现在使用捐赠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时间可以缩短至1个月,且成本大大降低。
3月28日,Masayo Takahashi与Yasuo Kurimoto在针对首例异体iPS细胞移植手术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手术完成地很顺利,但是现在还不能下‘成功’的结论。我们刚刚开始。”Masayo Takahashi强调,距离iPS广泛应用还有很多挑战需要克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