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地球有生命吗?盖亚假说解释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它来源于大科学家的大胆假设,风行于各种非主流理论,更是科幻中的座上常客。微科幻为你解读地母之谜。
地球有生命吗?
地球有生命吗?盖亚假说解释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它来源于大科学家的大胆假设,风行于各种非主流理论,更是科幻中的座上常客。微科幻为你解读地母之谜。
黑暗仁慈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抱里永安她的魂灵! ——鲁迅
地球有生命吗?
地球是否具有生命?这个问题在人类开始探索利用自然的时候就有所萌芽。地球上不仅有一些与生物体构成较为相像的地理结构,其整个生态环境的维持也似乎能表现出类似于生命活动的特质。1972年,英国生态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E. Lovelock)据此提出了一个理论——盖亚假说,并与美国微生物学家林恩•马古利斯结成合作伙伴,二人在1975 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正式确立了盖亚假说。 盖亚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一些适宜生物居住的环境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调节以达到平衡的。 经他本人与其他研究者发展到如今,该假说更是大胆地提出:地球是一个能够实行自我调节的“超生命体”。
提出盖亚假说的詹姆斯•洛夫洛克。
人类很早就有把大地赋予人格的想象。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中,这位巨人的遗体的各个器官变为大地的山河森林、日月星辰(按照当时的认识,太阳是大地的“行星”)。它们不仅形象相似,其功能也颇为相近,这些说法也为当今的生态学所延续,比如将森林喻为地球之肺,湿地则是地球之肾等等,以说明其调节地球环境的功能。
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有赖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努力,地球似乎可以表现出一些自我调节生态环境的能力。洛夫洛克发现,地球表面的一些性质如温度、氧化电位、酸碱度等等总是被保持在常态,并指出这一平衡是通过生物群自发动地和无意识地操纵主动反馈过程来保持的。他设计了一个叫“雏菊世界”的数学模型,那里只有能吸收阳光使地球升温的黑色雏菊和反射阳光使地球降温的白色雏菊。地球圈的温度会影响二者的消长,而后者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的温度,使它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雏菊世界”模型,黑白雏菊的平衡演变。图片来源于nathankindcurrier.com
中国科幻作者白亚的作品《雏菊世界》正是根据这个模型写出的一个故事,在这个架空的世界中,从黑白雏菊中各种美丽的昆虫,直到人类,自然界中的每一员都在无意中共同维护着世界的平衡。
盖亚学说中一些较为确定的理论已经逐渐得到了认同,比如地球与生物的相互影响、共同“进化”;而另外一些部分则时刻被怀疑为伪科学。地球是活的吗?江河湖海是她的血液吗?沧海桑田是她的代谢吗?潮起潮落是她的脉动吗?过量增加碳排放会不会使她憋得慌?她有智慧吗?
尽管人们找到许多类似事例来对盖亚的“生理学”进行完善,但这些论据还是太偏向于象征和比喻。“地球是生命体”这句话很难被证实,也很难被反驳,它其实是没有科学意义的,更像一则有关自然哲学的思辩。盖亚假说在主流科学中融入得比较艰难,却颇为自然神学、生态女性主义、环保主义、灵性修行等思潮所热衷,他们纷纷用它来宣扬自己的理论。
盖亚假说的科幻演绎
不管如何,这一充满哲学意味的话题被改造为科幻作品是再合适不过了。
阿西莫夫的巨著《基地》中就借用这一概念,描写了一颗名叫盖亚的行星,在这颗星球上,不仅所有的有机生命都被联系到一起,而且连土壤矿石都能储存它们的记忆,它们“共同拥有一个思想和意识,成为一个巨大的超级生命体”。这种设定给盖亚假说增加了一层自然形成的“全球脑”的色彩,这有点类似于佛教中的阿赖耶识,每个生命的所思所为都会造成“业种”藏在无边的阿赖耶识中,构成后世的缘起。
《阿凡达》中的圣树,一种完善版的盖亚假说。
卡梅隆导演的科幻巨制《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的形象也明显脱胎于盖亚假说——每个生物的意识都可以通过“圣树”联系在一起。有趣的是,微软为这部电影制作的一套储存所有拍摄数据的系统就被卡梅隆团队命名为“盖亚”。当然,这个八卦不算什么。洛夫洛克启用“盖亚”为他的理论命名,还是他的一位科幻作家邻居,《蝇王》的作者威廉•戈尔丁给出的主意呢。
可是,在盖亚假说中较为激进的亚理论那里,生命体之间的联系虽然真实存在,却是看不见也摸不着。而作为电影和小说,有时就必须把盖亚的运行机制描述出来:把这种冥冥之中的联系具象化为神经网络、辫子等具体的存在。这其实是对盖亚理论的一种庸俗化的表现手段。那种对地球的生命形式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想象的苦苦讨论,也许才是盖亚假说对读者和观众来说最具有魅力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