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点开这篇文章,正准备耐心阅读。但抱歉的是,这些不够吸引人的文字让你在还没读几句话后就开始感到乏味。你一会想着今天中午吃什么好,一会思考着周末去哪玩。你大概没有意识到,你正在进行一项极为频繁的日常活动——走神(Mind-wandering)。那么,当人们在神游时,脑子里到底在想些啥?近日,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神游的综述,提出了一个新框架来解释意识是如何流动的。
研究人员认为他们构建的新框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被诊断为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的意识流动。
走神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你的思想偏离了你正在做的事情。但是研究人员认为这个定义是有限的,因为它没有捕捉到思想的动态过程。有时候思绪会从一个想法自由地转移到另一个,但有时候可能会由于某些顾虑或情感使思绪又回到之前想法上。理解是什么让思绪自由,又是什么束缚着思绪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助于科学家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意识流动。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些脑区在静息条件下的活动程度比主动任务条件下高,这些区域组成默认网络(default network)。在我们处于神游状态时,默认网络会被激活,而在有外界刺激的常规任务实验中,该网络处于抑制状态。在这篇综述中,作者提出,当大脑处于默认状态——走神时,思想是自由流动的。但是,无意识或者故意地约束都会缩短思想的自发运动。回顾来自200多个学术期刊的神经科学文献,研究人员对流动的思绪怎样基于不同神经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说明。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在这个框架内,自发思考(spontaneous thought)过程,不仅包括走神,同时也包含创造性思考和做梦,它们出现于思想从刻意(deliberate)和自动(automatic)约束中解放出来的时候。其中deliberate约束我们的思想活动是通过认知控制完成的。在我们做梦的时候,deliberate约束最弱,而在进行目的性思考时deliberate约束最强。比如,我们可以将思绪刻意地集中于枯燥的演讲中,在快要走神的时候强制性地拉回到演讲上来。而automatic对我们思想的限制则是由于一组认知控制之外的机制操作,并将我们的注意力限制于某些信息之中,感觉和情感是automatic约束的主要来源。在沉思或强迫思考过程中,automatic约束最强,此时自发思考也随之消失。比如,尽管我们十分努力,但还是难以将注意力从安静的图书馆中一只嗡嗡叫的惹人讨厌的苍蝇身上离开。这两个因素共同地约束着我们思考的内容和思考内容如何随着时间变化。
研究人员还表示,每个人的意识都存在自然起伏和流动,新框架将ADHD、抑郁症、焦虑等精神疾病定义为思想正常变化范围之外的延伸。这个框架表明,从某种意义上说,焦虑和ADHD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脑中。焦虑思想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对自身十分重要的事情;而ADHD思想让我们自由地创造性地思考。
研究人员表示,走神并不是大脑的一种“怪癖”。相反,它是思想进入一种自发模式时的状态,没有这种自发模式,我们不能做梦,也不能创造性地思考。
参考资料:
Understanding mind-wandering could shed light on mental i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