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以下内容基于维基百科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10:29 糖尿病词条内容。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因体内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不足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三多一少”),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正常的尿液中不应含有葡萄糖)等。
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 (type 1)、2型糖尿病 (type 2)、续发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虽然每种类型的糖尿病的症状都是相似甚至相同的,但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和它们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却不同。不同类型的糖尿病都会导致胰腺中的β细胞不能产生足量的胰岛素以降低血糖的浓度,导致高血糖症的发生。1型糖尿病一般是由于自体免疫系统破坏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的;2型糖尿病是由于组织细胞的胰岛素抵抗(通俗地说,就是细胞不再同胰岛素结合,使得进入细胞内部参与生成热量的葡萄糖减少,留在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多)、β细胞功能衰退或其他多种原因引起的;妊娠期糖尿病则与2型糖尿病相似,也是源于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不过其胰岛素抵抗是由于妊娠期妇女分泌的激素(荷尔蒙)所导致的。
目前,1、2型糖尿病尚不能完全治愈,但是自从1921年医用胰岛素发现以来,糖尿病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和控制。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饮食控制配合降糖药物(对于2型糖尿病)或者胰岛素补充相结合治疗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后自愈。
糖尿病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如果糖尿病没有得到足够的控制,可以引起一些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症(hypoglycemia)、酮症酸中毒(ketoacidosis, DKA)、非酮高渗性昏迷(nonketotic hyperosmolar coma)。严重的长期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衰竭(又称糖尿病肾病,是发展中国家成年人中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视网膜病变(又称糖尿病眼病,可致盲,是发展中国家非老龄成年人致盲的主要疾病)、神经病变及微血管(microvascular)病变。其中,微血管病变可能导致勃起功能障碍(阳痿)以及伤口难以愈合。而足部难以愈合的伤口则可能导致坏疽(gangrene)(俗称“糖尿病足”),进而导致患者截肢。如果糖尿病得到了足够的控制,并且对血压充分控制并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吸烟,保持健康的体重等),则可以在有效的降低罹患上述并发症的危险。
历史
虽然糖尿病自古代就已被发现,且在中世纪以后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直到1900年左右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才被科学实验所证实。1889年,德国科学家约瑟夫冯梅林(Joseph von Mering)和俄裔德国科学家奥斯卡明科夫斯基(Oskar Minkowski)发现摘除了胰腺的狗出现了糖尿病所有的症状并在不久后死亡。1910年,爱德华阿尔伯特沙比-谢弗爵士提出患有糖尿病的病人是因为缺少一种胰腺制造的物质,他建议称这种物质为“insulin”(源自拉丁文“insula”,意为小岛,中文译为“胰岛素”)。
直到1921年,胰脏在新陈代谢中的内分泌作用以及胰岛素是否真的存在才被进一步的研究所证实。1921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爵士和查尔斯赫伯特贝斯特(Charles Herbert Best)重复了梅林和明科夫斯基的实验,然后,他们进一步证明,可以通过注射健康狗的胰岛提取物使患了糖尿病的狗恢复过来。班廷、贝斯特以及他们的同事,特别是化学家科利普(Collip)在多伦多大学继续从事提纯牛胰岛素的工作。直到1922年,第一位糖尿病患者得到了一种有效的治疗――胰岛素注射疗法。班廷和实验室主任约翰麦克劳德因此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是最快的一次,从发现到获奖只有2年的时间。班廷和贝斯特为胰岛素注册了专利但是并没有收取专利许可费或控制商业生产,这使得胰岛素的生产和使用迅速的遍及全世界。
1936年1月哈罗德珀西瓦尔希姆斯沃斯爵士(Sir Harold Percival Himsworth)发表论文指出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其他的划时代的发现包括:
1942年,发明磺酰脲类药物(作用于胰岛的β细胞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
1955年,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爵士(Sir Frederick Sanger)确定了胰岛素中氨基酸的排列次序,他也因此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胰岛素的放射性免疫测定(radioimmunoassay),由罗萨林耶洛(Rosalyn Yalow)和所罗门伯森(Solomon Berson)发明,耶洛因此获得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69年,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发现了胰岛素的三维空间结构;
1988年杰拉德瑞文博士确认了代谢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病因及类型
糖代谢 因为胰岛素是调节大多数组织细胞(主要是肌细胞和脂肪细胞,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细胞)葡萄糖吸收的主要激素,所以胰岛素缺乏和细胞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在所有类型的糖尿病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多数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几个小时之内就会被转化成葡萄糖单醣――一种在血液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也有一些碳水化合物不能转化,例如果糖(fructose),虽然其也能作为细胞能量来源,但是并不会转换为葡萄糖,也不参与胰岛素-葡萄糖调节机制。另外,纤维素也不能被转换成葡萄糖,虽然其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组成的长链,这是因为人类和许多动物的消化道没有能力消化它。
当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升高时,比如饭后,β细胞就释放胰岛素到血液中。胰岛素使得大多数的细胞(通常的估计是全身2/3的细胞,包括肌细胞和脂肪组织)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作为他们的能量,或者转化成其它人体所需要的分子,或者储存起来。
胰岛素也是葡萄糖和储存于肝脏和肌肉细胞中的肝醣之间相互转换的主要控制信号,血糖浓度降低既会导致胰岛β细胞减少释放胰岛素,也会降低葡萄糖向肝醣的转化。
高胰岛素水平可以加速多种生化合成的过程,比如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蛋白质合成和脂肪形成等。
糖尿病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10年的推荐标准,以下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1空腹血浆血糖在7.0毫摩尔/升 (126 毫克/分升)或以上;
2在口服糖耐量试验中,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时后,血浆血糖在11.1毫摩尔/升 (200 毫克/分升)或以上;
3有高血糖症状,并且随机血浆血糖在11.1毫摩尔/升 (200 毫克/分升)或以上;
4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在6.5或以上。
糖尿病之种类
1型糖尿病
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病状通常出现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可能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在这情况下,身体的免疫系统对体内生产胰岛素的β细胞做出攻击,最终导致体内无法生产胰岛素。患者需要注射外源性的胰岛素来控制体内的血糖。
2型糖尿病
也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常出现在成年人(特别是肥胖症患者)身上,其病症会导致消瘦。
病因包括: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使到身体不能有效地使用胰岛素。
胰岛素分泌的减少,无法满足身体所需。
早期第二类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来控制糖尿病。大多数患者可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来帮助控制体内血糖。一些第2类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注射。
妊娠期糖尿病
主条目: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ebetes Mellitus,GDM),是围产期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胎儿发育畸形、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新生儿低血糖、巨大儿以及难产或者死产等并发症。
诊断标准: 妊娠24~28周时,若使用两阶段检测先进行50克的葡萄糖筛检(口服),若是异常则进行100克口服葡萄糖量(口服)试验,分别测量空腹、餐后1小时、2小时及3小时的血糖浓度,若
空腹<95 mg/dl (5.28 mmol/l);
餐后1小时<180 mg/dl (10.00 mmol/l);
餐后2小时<155 mg/dl (8.61 mmol/l);
餐后3小时<140 mg/dl (7.78 mmol/l)
符合其中的两项或者两项以上,即可诊断妊娠糖尿病。
其他类型糖尿病
一些糖尿病导因有别于第一型,第二型和妊娠糖尿病,这包括:
β细胞基因缺陷(β细胞分泌胰岛素)
遗传性胰岛素抗拒
胰脏疾病
荷尔蒙失调
化学或药物导致
糖尿病所引致之并发症
经过光凝治疗的糖尿病患的视网膜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表现在全身微循环的障碍,可以发生在心脏血管、脑血管、眼的视网膜、四肢周边血管及肾脏,也可引起神经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长期的高血糖环境会损伤视网膜血管的内皮,引起一系列的眼底病变,如微血管瘤、硬性渗出、棉絮斑、新生血管、玻璃体增殖甚至视网膜脱离。一般糖尿病出现十年以上的病人开始出现眼底病变,但如果血糖控制差,或者是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则可能更早出现眼底病变,故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到眼科检查查眼底。
糖尿病肾病:可分成五个阶段,最终可能引致肾衰竭。
糖尿病足:初期只是脚部伤口难于愈合,若处理不当可引致截肢。
治疗和控制
总的治疗原则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减轻体重,并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以达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对于严重的第2型糖尿病且严重肥胖的患者,最近发展了一种胃绕道手术(Gastric Bypass Surgery)手术,可以显着改善其血糖水平。
治愈经验参考
饮食原则
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
定时定量,每餐饮食按照计划份量进食,不可任意增减。
少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烹调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不可太咸,食盐摄入量6克以下为宜
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腰花、肝、肾等动物内脏类食物。
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
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
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蔬果等。
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
少吃精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
如有必要时,可选用少许代糖以代替糖调味。
尽量减少赴宴,必要时,注意选择食物的种类及分量。
糖尿病患者由于特殊的体征表现及病理情况,其在饮食上要有特别注意,米饭水果要适当食用,尤其甜食要格外注意。宜吃五谷粗粮;豆类制品食物;香菇、南瓜、苦瓜等。不宜糖类、动物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忌嗜酒。
忌辛辣;戒烟限酒。
进餐时,要专心吃;咀嚼要细嚼慢咽,不可狼吞虎咽;不要吃剩饭;饭后立即刷牙漱口。
中医
中医没有血糖的概念,当然也没有糖尿病的概念。中医所说的消渴症只是对一类具有相同症状的疾病的笼统分类,古文献提及的消渴有可能是糖尿病引起,也有可能不是。所以消渴症不能与糖尿病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