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细胞社交活动为癌症研究开辟新方向

2012-08-17 14:53 · pobee

研究人员描述了癌细胞和细菌的共有特性。和细菌一样,癌细胞依赖细胞间通讯和“社交网络”成为机体中的强势群体。把癌细胞看成是一个能相互交流进行合作的特殊群体,这一认识为癌细胞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癌细胞社交活动为癌症研究开辟新方向

癌细胞社交活动为癌症研究开辟新方向

今时今日,专家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肯定现代战争将发生在网络领域,打击敌人的通讯技术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以色列Tel Aviv大学的研究人员建议采用同样的战略对抗人体最致命的敌人,癌症。

这篇文章发表在Cell旗下的Trends in Microbiology杂志上,文中研究人员描述了癌细胞和细菌的共有特性。和细菌一样,癌细胞依赖细胞间通讯和“社交网络”成为机体中的强势群体。研究者们受到细菌社交生存战略启发,把癌细胞看成是一个能相互交流进行合作的特殊群体,为癌细胞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知己知彼

科学家们曾经长期忽视了细菌间的复杂交流和相互作用,而这是当今西方世界医院中的第三号杀手。以色列的研究人员相信,医学专家们在对待与细菌颇有相似之处的癌细胞时,也犯了类似错误,“低估了对手”。

研究显示,癌细胞和细菌之间的相似之处相当惊人。健康细胞具有高度的纪律性,对化学和物理指令进行应答。而细菌和癌细胞利用不同的化学和遗传学通路推翻了这种控制。它们繁殖得很快,催生快速的遗传变异,逃避机体免疫系统并产生抗药性。

癌细胞经过复杂的细胞交流可以分配任务、共享资源、分化和做出决定。癌细胞在转移到其他器官和组织以前,会派“间谍细胞”先行探测并随后回到癌症发生地。在此之后,转移癌细胞才会离开原发瘤走向新的岗位。

与细菌相似,癌细胞也可以改变自身所处的环境。它们诱导基因突变并驱使周围的正常细胞,强迫它们听从癌症指令,例如提供物理支撑、保护癌细胞免受免疫系统攻击等等。在癌细胞感到有威胁时(例如化疗期间),癌细胞还会进入休眠期,并且随时可能恢复活力。

治疗新方向

研究人员提出癌细胞社交行为研究为人们开辟了癌症研究的新方向,也为开发癌症治疗新手段打下了基础,例如靶标细胞间通讯或者发出误导信息的新型药物。

癌症能够对化疗免疫,进入休眠期直到时机成熟才再次苏醒,所以检测到癌症复发却往往为时已晚。如果能够破解唤醒休眠期癌细胞的信号,研究者们就可以有目的地恢复癌细胞活性并及时杀死它们。

文章还提出应该深入研究癌细胞同类相食的行为,即在能源匮乏时癌细胞会消耗自己的同类。人们已经可以利用特殊信号使细菌自相残杀,对癌细胞也可以这样做。

此外,还有研究显示注入细菌可能比癌细胞更胜一筹。可以利用细菌诱导癌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间隙连接,“教”免疫系统识别并杀死肿瘤细胞。文章总结道,我们正在进入生物学网络战争的时代,在这场战争中科学家可以征用细菌来战胜癌症。

专家们说,现代战争比以往更加可能在网络空间打响,集中攻击敌人的通信技术能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伤。如今,一名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人员假设同样的策略应当也能够应用于对抗人体最为致命性的敌人之一——癌症。

特拉维夫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Eshel Ben-Jacob、美国莱斯大学教授Herbert Levine、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Donald Coffey研究了癌细胞和细菌的共同特征。像细菌一样,癌细胞依赖通信和“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而在人体变为更为强大的实体。受到细菌社交策略和存活策略的启发,研究人员描述了一幅新的癌症图片:癌症是由聪明的相互通信的细胞组成的集合群体,拥有合作行为的特异属性。

健康细胞是高度纪律性的,对化学和物理信号作出反应告诉它们如何采取行为,然而,细菌和癌细胞通过利用不同的化学和遗传途径而能够逃避这种控制。它们快速增殖而发生快速的遗传变化,从而逃身体的避免疫系统而产生耐药性。

利用这种错综复杂的通信,癌细胞能够分配任务,共享资源,分化和作出决定。在让癌细胞在全身器官和组织中定植之前,“间谍细胞(spying cell)”探索身体,然后返回到癌症的起源。只有在那时,转移性癌细胞离开原发性肿瘤,并且迁移到新的位点。

也像细菌那样,癌细胞改变它们自己的环境。它们诱导基因变化,并且控制周围的正常细胞,强迫它们促进疾病产生---提供物理支持,保护它们避免免疫系统的攻击,乃至更多。当癌细胞检测到危险比如化疗药物时,它们也能够进入休眠,然后随心所欲地再次激活。

Ben-Jacob教授提出,研究癌细胞的社会行为能够激发人们开发出新的研究方法,从而为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作好铺垫,比如开发出一类新药来靶向细胞之间的通信或者发送欺骗性的信息。

Levine.教授说,随着癌症能够对化疗产生耐药性和保持休眠直到它确定适合再次激活的时间,它经常在此复发而且不能被检测到,等到发现时,时间太晚了,它不能治疗。破解激活休眠细胞的通信密码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员知道如何有目的地再次激活它们和当它们激活时,准备杀死它们。

研究人员也提出进一步研究癌症的“同类相食(cannibalism)”,即当癌细胞消耗完资源时,它们可能吞噬它们的同类。他们的看法就是发送触发癌细胞自相残杀的信号,而这种方法细菌也能够完成。

其他的研究人员已证实注入的细菌能够比癌症更加聪明。细菌能够被用来诱导癌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产生缝隙连接,因而能够告知免疫系统识别和杀死肿瘤细胞。Ben-Jacob教授作出结论,人们可能进入生物网络战争的新时代:科学家们能够利用细菌智能来战胜癌症。

Bacterial survival strategies suggest rethinking cancer cooperativity

Eshel Ben-Jacobsend, Donald S. Coffey, Herbert Levine

Despite decades of a much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cancer biology, we are still baffled by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deadliest traits of malignancy: metastatic colonization, dormancy and relapse, and the rapid evolution of multiple drug and immune resistance. New ideas are needed to resolve these critical issues. Relying on finding and demonstrating parallels between collective behavior capabilities of cancer cells and that of bacteria, we suggest communal behaviors of bacteria as a valuable model system for new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Understanding the ways in which bacteria thrive in competitive habitats and their cooperative strategies for surviving extreme stress can shed light on cooperativity in tumorigenesis and portray tumors as societies of smart communicating cells. This may translate into progress in fathoming cancer pathogenesis. We outline new experiments to test the cancer cooperativity hypothesis and reason that cancer may be outsmarted through its own ‘social intelligence’.

文献链接Bacterial survival strategies suggest rethinking cancer coopera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