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黑暗的环境里,一块猪肉发出幽蓝色的光。北京的李先生称,日前他从菜市场买到了一块荧光猪肉,“吃了一半了,担心对身体有害”。对此,卖肉摊贩称肉都是从正规屠宰场批发来的,且肉身上有检验检疫章。通州区动物检验检疫所工作人员表示,荧光猪肉很可能是生猪在饲养环节即被喂食过过量含磷饲料,也可能是感染了荧光菌。
李先生买到的猪肉在黑暗环境下,局部发出蓝光。
市民称猪肉半夜发蓝光
“长这么大,头一回碰见猪肉会发光。”前日,手里提着一块猪肉的李先生说,12月4日左右,他在居住地附近的建欣苑菜市场买了一块猪肉。肉两斤多重,被切割成条状,看上去无任何异状。由于是冬天,他便没把肉放进冰箱。李先生回忆,12月7日晚,他将原本挂在厨房的猪肉提进了卧室,“怕猫偷吃。”不想,到了8日凌晨5点多,准备起床的李先生被挂在卧室的猪肉吓了一跳。
“墙边蓝莹莹的一片,朦朦胧胧的,很瘆人,我吓得赶紧开灯,灯亮了,发光处只有那块猪肉在那挂着。”李先生叫醒妻子,重新关灯,才发现发出蓝光的正是那块猪肉。
荧光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多存在于猪肉的瘦肉部分,当有较多的磷光发光杆菌存在时,就会使肉发出荧光。将该菌移至未发光的新鲜猪肉上,在冬天自然室温中(约6摄氏度左右)放置2-3天后,亦可出现同样的发光现象。发光猪肉上存在着可发荧光的微生物,而全世界有100多种发荧光的杆菌。
是否有害
食用存在荧光杆菌的猪肉会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还需要做进一步毒理试验。对此,相关专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研究人员发现:发光的猪肉色泽正常,无异味,嗣后每隔一周割取一块煮熟品尝,气味和质感始终正常。一个月之后,肉面的荧光现象逐渐减弱以至完全消失。此时检查,肉的表现稍有发粘,并不轻度异味,肉开始变质。这表明磷光发光杆菌虽使猪肉发光但对人体无害。在咸肉或存放于冰箱中的肉类亦发现有发光现象。这也是磷光发光杆菌存在的标志。该菌适宜在低温条件下生存,这种发光现象表示肉品没有腐败。相反,若有肉类发光现象消失,则说明肉品开始变质。要强调的是,食物须煮熟后方可食用。
邵阳学院生物化工系主任赵良忠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国肉制品上比较常见的发荧光杆菌常有3种:一是磷光杆菌,二是蓝色假单孢菌,还有一种是新蓝色假单孢菌。一般只有当猪肉的PH值偏酸性才会被感染,但少量的此种菌类存在不会引起肉质颜色的变化,只有大量细菌衍生才会导致肉眼能够观察到猪肉发亮。这几种细菌本身没有什么毒性,但它的出现标志着大量其他有害细菌已经侵入到猪肉上。如果同一个地方的肉制品连续出现发光问题,很有可能是放肉的冷冻环境此种细菌含量过高。“荧光的出现,我们把它当做肉质腐败开始的标志,建议市民不要食用此类肉产品。”赵教授说。
生物荧光
在自然界,出现天然荧光的现象并不鲜见,比如蘑菇和竹子,都会出现天然荧光,这其实都是荧光菌的作用。”生物荧光是一种普遍现象,是指生物体能够自己发光的能力。水母和萤火虫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荧光生物,不过细菌、真菌、昆虫和鱼类等生物体也能通过不同化学方法发光。数个世纪以来,生物荧光真菌一直备受关注。从亮橙色有毒蘑菇奥尔类脐菇(jack o' lantern mushroom),到狐火(腐烂木头里的蘑菇蜜环菌发出的微弱、诡异的荧光)现象,可谓五花八门,令人惊叹。
推荐阅读:
磷是第15号化学元素,存在于有机体所有细胞中,是维持骨骼和牙齿的必要物质,几乎参与所有生理上的化学反应。磷还是使心脏有规律地跳动、维持肾脏正常机能和传达神经刺激的重要物质。没有磷时,烟酸不能被吸收。
含磷饲料是家禽类获取所需磷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通州区动物检验检疫所工作人员表示,荧光猪肉很可能是生猪在饲养环节即被喂食过过量含磷饲料所引起的。
对于这一说法,中国农业大学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谯仕彦教授表示,饲料中被添加过量磷化物的说法并无依据。据谯教授介绍,磷是动物和人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是必须向饲料中添加的物质。我国的有关饲料标准中规定了磷的必需含量,也只要求至少达到一定的水平,没有高限要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发现饲料中的磷会引起猪肉发光。谯教授认为,碰到会发光的猪肉也不宜轻易食用,发光也有可能是由其他化学物质引起,建议送到卫生检验检疫部门检测。
多地市民曾买过“荧光猪肉”
根据媒体报道,李先生发现的“荧光猪肉”并非个例。早在2007年,家住西安的刘先生就发现前一天中午买的鲜猪肉竟发出荧光。此后,北京、上海、沈阳、武汉、长沙等地先后有市民买到荧光猪肉。今年11月底,家住北京通州区小圣庙村的陆先生在八里桥批发市场也买到了荧光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