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出一个低碳、环保、绿色的未来?你心里也许揣着一兜答案:新能源、节能技术、相关立法、环保意识,等等等等。然而若要顺着当下某种时髦风潮来看,其实根本用不着那么麻烦:咱们可以颁出个未来。
举一个例子可能会有助于理解:供职于外省某新能源公司的一朋友,近二年来京频率倍增。有时孑然一人,有时成群结伴,但任务基本只有一个:代表企业领奖。什么最佳绿色企业奖、环保杰出贡献奖、十大低碳企业奖……有政府设立的,也有行业协会组织的,“但最多的就是你们媒体弄出来的”。朋友说,早先感觉得奖是件大事,公司高层还会亲自出席,但后来由于“被”得奖太多,只能交给助理、秘书们抛头露面去处理,好事成了件麻烦事。不领情也不行,尤其是上市公司,因为“得罪了媒体,谁知道他们明天会怎么写你”。
在这个媒体疯狂自我扩张的年头,广告俨然成了最俗不可耐的低级宣传形式——花钱说自己怎么怎么好,多二,多没品位。但同样是烧钱的话,聚光灯下铺着红地毯的领奖台,其效果与意味显然“走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再加上些名头严肃到吓人的评选单位、几位发挥余热的退休领导、若干混着脸熟的专家名人和“友情赞助”的媒体同行,就一切俱备,可以排排坐,发果果了。
在想发奖的人眼里,老的行业,格局已定,就那几大家把持着,了无新意。相比之下,群雄逐鹿、乱成一锅粥的新能源行业就像七八点钟的太阳,还可以更火热些。于是就有了以上那些挂着绿色、低碳头衔的大奖,造就了朋友这样的专业领奖人。
有人会说,咋就不能给新能源颁奖咧!?其实奖不在于能不能颁,而在于该不该颁。尽管在未来几十年里,新能源都注定行驶在中国发展大势的主干道上。但就现在而言,说刚刚挂上1挡都有些太给面子了:风电杆子快把西北沙漠插满了,东部地区依然只相信山西的煤和长江的水;当美国人勒紧裤腰带砸钱解决成本问题时,中国光伏也最好让人们听到更多的“技术创新”而不总是产能产能;即便是并不年轻的核电,在日本危机的教训之后,也必须开始一场全面、深入的调整。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充满不确定的行业,捧杀与批评,谁才是它最需要的奖项?
别忘了,多少小学时的三好学生,长大后都羞于面对自己的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