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都发表了重要讲话。
作为科技界最高规格的三大会议,它突出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强国富民中的关键作用,它努力营造出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土壤,它庄严宣告着我们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的新征程已经开启。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作为国家战略,创新是引领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作为引领并提供第一动力支撑。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表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改变着世界发展态势,这既是一个重大机遇也是一个重大挑战。机遇稍纵即逝,需要我们及时把握。
科技事业的发展与国家整体发展紧密契合,我国科技创新走向未来有着“三步走”战略: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0年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我们把握发展机遇,紧跟时代潮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表示,我们必须能够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才能在制高点上有用话语权,从而形成强的竞争力。他将企业内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比作“金刚钻”,要用金刚钻实现与国家市场抗衡的竞争能力,保持企业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科技创新?需要体制机制改革“激活”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坚定创新自信,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为了实现科技创新,习近平提出5点要求: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如何切实推进科技进步,营造出让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土壤?李克强总理在会议中强调,科技创新需要体制机制改革来激活。首先,需要增加对基础科研的投入,提高人员费用的比例,承认人才和智力劳动的价值。其次,需要推进科技创新中的“放管服”,要给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科研更大的自主权,简化项目、经费管理相关程序和手续。
然后,需要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制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效益分享比例,让他们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合理合法的富起来。最后,需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注重产学研体系结合,让更多的科技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主战场。
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出发,谈体制创新对科技创新的驱动
5月31日,针对此次盛会,焦点访谈以“建设科技强国:担当与责任”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被列入“创新发展”模块,着重论述体制改革对科技创新的驱动。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干细胞领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伴随着科技创新和突破产生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复制,只知道需求,但是不知道怎么实现需求。所以,科学家们需要自己开拓出一条路,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会更大。而中国完全有可能引领一个全新的再生道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于再生医学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周琪表示,现在团队在国际干细胞研究水平中排名第三,包括单倍体干细胞在内的关键技术,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了具有引领和占有性的优势。
他强调,先创领域的突破发展和成果得益于当今科技改革、科技创新的引领和驱动。目前,中科院项目管理已经打破了过去的项目组织形式。取消课题级别管理的同时,把从事基础研究、创新技术支撑的所有人员整合成一个攻关团队,提高团队从需求出发挖掘学问题并最终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有了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土壤,有了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才能让科技创新的种子更富有生命力的成长。
备注:文章内容整合自新华社、CCTV、央广网、中国科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