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提醒:饿的时候,别冲动做决定

2016-05-15 06:00 · 369370

饥饿的时候别轻易做决定?因为当下你可能处于冲动状态。这是来自于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科学家们提出的研究结论。他们以老鼠模型,证实饥饿激素容易引发冲动、影响理性决策。


冲动(Impulsivity)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一般包括行为缺乏考虑、过度冒险、轻率下决定、不成熟等特征。冲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冲动行为,即因情绪激动而下意识的身体行为;冲动决策,与“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截然相反。

那么,什么是“延迟满足”?放弃适当快乐、即时满足以换取更长远的价值、更美好的事物,这种调动了一定自我控制力的选择取向被称为“延迟满足”。它与“冲动行为”(impulsive behavior)显然处于对立面。

尽管大多数人能够控制冲动,但是针对一些特殊群体,例如多动症(ADHD)、强迫症(OCD)、饮食失调、药物滥用,冲动常常会不理智的出现。先前的研究已经揭示了激励性饮食行为和冲动之间的关系。然而,其间的机制一直未知。

Sahlgrenska 研究院的Karolina Skibicka教授带领团队以饥饿激素(ghrelin)为切入点,试图通过给老鼠注射饥饿激素以挖掘冲动与该激素的关联,旨在填补这一空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europsychopharmacology》期刊。

什么是饥饿激素(ghrelin)?

饥饿激素是一种具有生长激素释放活性的脑肠肽,由胃肠道分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饥饿激素具有增加摄食、调节能量代谢、参与胃肠功能等多种功能。

当饥饿的时候,机体会分泌该激素,以刺激身体对食物的欲望,同时作用于下丘脑细胞传递饥饿的信号。随着食物的摄取,激素分泌量下降。此外,饥饿激素还会影响涉及药物、酒精、食物等摄取的激励性行为。

那么,饥饿激素与冲动之间是否有关联呢?Skibicka团队通过培训老鼠参与三类试验,以评估它们的冲动行为:

1) “go/no-go”测试,衡量老鼠抑制反应的能力。当老鼠选择按控制杆,则会得到食物颗粒作为奖励,这是“go”。当它们抑制住奖励不去碰触杠杆,则是“no-go”反应。老鼠根据听觉信号(轻微或尖锐)训练作出“go”或者“no-go”行为。

2) “低频率下的选择强化”(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low rate)测试。老鼠只有维持某一行为一段时间,才能获得食物奖励。

3) “延迟折扣”(delay discount)试验,衡量老鼠“延迟满足”的能力。老鼠面临着两种杠杆选择,其中一个杠杆一旦按下就会获得一个食物颗粒奖励,而另一个杠杆会获得4个食物颗粒,但是食物到达时间被明显延迟。因为两个杠杆只能二选一,所以老鼠被训练学会控制最初的冲动,以获得最大的回报。

饥饿激素刺激冲动行为

训练后的老鼠被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研究人员给试验组老鼠大脑注射饥饿激素,以模拟饥饿环境下的正常激素分泌路径。结果发现,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老鼠在3个测试中都无法抗拒的选择立即按下杠杆。这意味着,注射了饥饿激素的老鼠,其冲动值上升。

其中,尤以第一个“go/no-go”测试结果最为明显。注射激素的老鼠选择“go”的概率比“no-go”的概率高出3倍。而且,注射激素后,短时间内禁食会导致同样的冲动效果。

研究人员发现,当饥饿激素集中影响大脑腹侧被盖区(该区域与大脑冲动/抑制系统密切相关)时,老鼠会变得更加冲动。但是,一旦阻止饥饿激素信号传递,类似冲动行为则会显著下降。

这一系列结果首次表明,饥饿激素会增加老鼠冲动的程度。研究人员希望这一发现有可能为新型精神类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思路,饥饿激素抑制剂有望用于减肥、控制药物滥用等医疗目的。

备注:文章编译、整理自Medical News Today网站。

推荐阅读

Why you should never make a decision when you are hung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