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考古DNA实验室,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复旦大学,美国宾州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DNA,发现新疆的古人类群体“楼兰人”属于东亚人群(黄种人)和欧洲人群(白种人)的混合体,这说明东西方人类文化交流可上溯至4000年前。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BMC Biology》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周慧教授,其2000年以来一直承担与考古DNA研究相关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二届东北地区发明展览会二等奖。
从2003年开始,研究人员就在中亚、新疆发现了大量古尸,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楼兰美女”。从外表特征看,“楼兰美女”是北欧人的脸部特征,多年来,在新疆小河墓地附近出土的“楼兰美女”古尸引来社会大众无限遐想。这位生前金发碧眼的白种美女究竟是谁?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在新疆罗布泊附近的小河墓地成功地提取了距今4000余年的20具“楼兰古尸”的DNA样本。通过DNA测试,研究者发现,这些“楼兰人”中绝大部分单倍体呈现C型,具备东亚人群特征;同时,他们也具有欧洲人群DNA特征。新疆的古人类群体“楼兰人”属于东亚人群(黄种人)和欧洲人群(白种人)的混合体。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东西方人类文化交流可上溯至4000年前。
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正是“楼兰千古之谜”破解密码,通过DNA可以明确,尽管出土的楼兰古尸多具有典型西方体质特征,但他们都具有东方血统。这项发现意义重大,因为,全世界的学者都在关注这样一个话题――“东方到底在什么时候遇到了西方?”东西方文化始于何时?一般认为,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凿空之举”是东西方交流的发端。
在小河墓地遗址南边发现的且末遗址距今2500年到3000年,此次研究人员成功解读了52个古尸样本中的35个样本DNA,除了线粒体以外,发现墓地遗址发掘的18具男尸的Y染色体是R1a1a型,这一型是中亚土著类型,而且当地古代居民也具有东西混合的血统。因此从2500年至4000年前的新疆古代居民是东西欧亚大陆人群的混合人群,东西方交流最迟在那时起就已开始,而且和不少人宣称的新疆古代人属于欧洲人这一观点恰恰相反的是,新疆人4000年前就已具有东亚人的特征了。
遗传规律显示,C型线粒体是东亚人的“专属”。尽管某些个体在外形特征上无法看出东方特征,但是线粒体还是可能记录着东方来源。以新疆楼兰地区出土的著名“楼兰美女”为例,尽管容貌复原图显示,其面部特征为标准的西方美女,DNA检测却揭示出她身上明显的东方遗传特征。
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新疆古代居民和现在的新疆少数民族并不是同一人种。现代的我国新疆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都为迁徙而来,而新疆古代居民到底去了哪里至今仍是个谜,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由于基因检测数据需进一步核实,目前对于“楼兰美女”的具体研究还在进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