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来自四川经济日报、成都电视台等数十家省市级媒体齐聚医学城,对医学城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立体式的了解,并通过报刊、视频、网站、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体报道形式向社会各界展示医学城在新常态下迸发的发展新活力。
新常态有新作为
国务院2012年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将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等)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求在“十二五”期间,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且力争到2020年,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而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已初步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为重点,珠三角、东北、川渝等地区快速发展的格局。与此同时,西南地区生物医药产业之间的竞争也正在上演。
在此背景下,5月28日,成都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在对医科总部进行视察时强调,“要把打造‘千亿医学城’作为未来发展目标,推进成都医学城及医科总部的发展建设”。
在成都市市委、市政府和温江区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都医学城以打造“千亿医学城”为目标,瞄准生物医学产业,不断整合各方有利资源,夯实三医基础,积极培育增量,逐步推动“三医融合”。到2025年,成都医学城产业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力争达到2000亿元。
为推进“千亿医学城”建设步伐,在地方层面上,成都医学城充分突出区域的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由温江区政府相关领导牵头负责,成立了专门的推进机构,聘请了一批学者、产业专家作为咨询顾问,并委托专业机构对温江发展大医学产业的相关工作做了前期的研判和策划,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致力于建立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生物医学产业园区。
在园区层面,成都医学城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思路,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服务链带动创新链促进产业链。政府发挥指导作用,整合协调资源构建好产业发展的服务链条,为企业建立“一站式”服务体系。
经过政府与园区的共同努力,成都医学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目前,成都医学城已发展成为全国唯一以医学、医疗、医药“三医融合”为特色的全链式生物医学产业聚集地,并聚集了包括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华西医院温江院区、益善生物、博奥生物产业化基地、干细胞科技产业园、医科总部等项目入驻。
新常态有新发展
从各级领导的莅临视察到各家媒体记者的争相报道,成都医学城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招项目、引人才,成都医学城坚持“高精尖”。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19所高校及20余万的本科以上优质人才资源在成都医学城周边抱团“集结”,为医学城提供了强有力的创新人才聚集潜力。
同时,成都医学城还聚集了包括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周宏灏、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刘志红等16位专家院士智囊团。
此外,作为成都医学城重要组成的医科总部坚持以医学、医疗、医药“三医融合”为发展思路,成果引进武汉关谷生物产业运营模式,引进风投基金,搭建更具优势的产业平台和创新技术支持,打造新型的医学产业孵化平台。医科总部周边生物医学产业发展氛围浓厚,聚集了高新西区、海峡科技园、成都医学城等众多产业集群,并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产业服务配套,搭建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在生物医学产业全球飞速发展的当下,医科总部将得到更多产业资源和发展优势。
新常态下,成都医学城提质扩量,吸引国内顶尖、国外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及科研成果入驻。把好钢用到了刀刃上,成都医学城整合各方有利资源,将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集聚效应的增强,推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