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18人中就有一人这辈子会患肠癌,著名导演杨德昌、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等 社会名人都因肠癌去世。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城市中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症。目前我国每年新增肠癌确诊病例44万例,每年死亡患者多达23 万人。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恶化,饮食结构精细化,肠癌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肠癌已经成为继糖尿病、高血压之后的一种新型“富贵病”。
近年来,多项调查表明,肠癌的发病率正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增高。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是肠癌发生的重要诱因[1]。中国人世代居住在 东亚季风区,这片土地的气候十分适宜农业生产。千百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提 高,粗粮被“踢出”餐桌,肉食成为主角。“无肉不欢”成为大众饮食常态。过多的肉食在体内无法完全吸收,给肠道疾病埋下伏笔。
人们摄入过量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损害肠道

日本一项研究发现,女性每天摄入牛肉或猪肉超过80克者,患结肠癌风险比摄入量不足25克的女性高出48%。男性每天摄入牛肉或猪肉超过100克者,患癌风 险比日摄取量不足35克的人高出44%[2]。摄入量均为烹饪前重量。高动物脂肪饮食之所以容易导致肠癌,其原因可能包括:
(1) 人类的结肠、直肠中寄生着大量微生物,一旦摄入的肉类超过人体的需求,多余的营养物质就成为细菌的培养基。在细菌的作用下,肉类中富含的蛋白质、脂肪等物 质迅速腐败,产生对健康极有危害的物质。肠黏膜长期遭受有害物质的“熏染”,炎症——坏死——再生的过程不断轮回,黏膜细胞在修复过程中一旦走上“歧 途”,就会发生恶变;
(2)诸多致癌物质为脂溶性,即可溶解于脂肪中。因此,从饮食中摄入的动物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质的危险性就越大;
(3)高脂肪饮食可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后者对肠道黏膜有潜在的刺激和损害。如果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可能诱发肿瘤细胞的产生,导致肠癌。
人们的食物越来越精细,膳食纤维素补充不足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东西越来越精细了,而食物在精加工的过程中,丢失了很多营养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纤维素。
纤维素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其作用是吸取肠内的水分,使粪便体积增大,刺激肠内壁产生规律性的蠕动,促进粪便排泄、缩短肠内致癌物质与肠壁的接触时间。因此,纤维素被称为肠道的清洁工,它就像一把小刷子一样,清洗肠道内的垃圾和废物,降低肠癌的发病危险。
当纤维素摄入不足时,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会延长,造成肠道对废物再次吸收,导致粪便中的致癌物长时间刺激肠壁,从而增加肠癌发病风险。蔬菜、水果、粗粮中含有大量纤维素,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多摄入蔬菜、粗粮等粗纤维食物,能够有效降低肠癌风险[3]。
油煎、烟熏、火烤式烹饪产生大量对健康有害的致畸、致突变物质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西化”,油煎、烟熏、火烤成为烹饪的主流方法。诚然,这样加工出来的食物味美可口,让人食指大动,但其危害也是 显而易见的。无论是油煎,还是烟熏、火烤,烹调温度都很高,大大超过爆炒、清蒸和水煮的100摄氏度上下。高温虽然催生了食物特殊的风味,但同时也使蛋白 质、脂肪变焦,产生大量对健康有害的致畸、致突变物质。偶尔接触这些物质或许不会产生明显危害,但是长此以往情况就难以预料了,致畸、致突变物质会助长肠 癌的嚣张气焰。
由上可知,当我们吃得越来越好时,肠道并不会随之“越变越好”。高脂肪、高蛋白、过于精细的食物,以及油煎、烟熏、火烤式烹饪,都会损害肠道的生存环境,为肠癌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参考文献:
[1]High-fat-diet-mediateddysbiosis promotes intestinal carcinogenesis independently of obesity
[2]Red meat intake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colon cancer in Japanese, a population withrelatively low red meatconsumption
[3]VegetarianDietary Patterns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