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现场:中国学者研究进展“大汇总”

2015-06-02 06:00 · angus

这几天国内外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关于ASCO的相关报道。虽然中国学者只有中山大学晚期直肠癌研究入选口头报告,但是在壁报展示中也有多项中国的研究进展。以下为大家盘点在此次ASCO中露面的中国学者的研究。


图片来源:医药经济报

芝加哥当地时间 5 月 30 日 9 时 30 分,第 51 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在 McCormick Place 盛大开幕,共约 25000 名来自全球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人士参与了本届会议。

这几天国内外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关于ASCO的相关报道。虽然中国学者只有中山大学晚期直肠癌研究入选口头报告,但是在壁报展示中也有多项中国的研究进展。以下为大家盘点在此次ASCO中露面的中国学者的研究。

转移灶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原发灶是否该切除?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陈功教授团队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将在壁报中展示。该研究是探索无症状的、转移灶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原发灶的有效性的首个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的III期研究。

对于无症状性结直肠癌伴有不可切除转移病灶的患者,对原发肿瘤进行姑息切除是否能得到益处尚不明确。回顾性研究显示的结果具有争议性:一些接受原发肿瘤切除的患者能够将他们的总生存时期提高6个月的时间。因此,研究人员计划启动用以评估无症状性、转移性、对初始化疗敏感的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原发性肿瘤切除的有效性的首个随机研究。

该研究的首要观察终点为基于独立评估的总体生存期。次要观察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RQoL)和毒副作用。该研究设计具有80%效用可以检测手术组总生存期0.71的风险比(从15个月到21个月)。单侧log rank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25。

基于这些假设,一共需要观察480名患者的320个事件。对于所有无症状性结直肠癌伴有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病灶且同意加入研究的患者将接受6个月的筛选化疗(任何有用的一线化疗都可以使用,除贝伐单抗外,因其可影响手术的安全性)。那些对化疗反应或稳定的患者将按1:1比例随机分为接受手术切除原发肿瘤组和继续化疗组。接受手术组的患者在手术恢复后将接受化疗。开始招募的时间为2015年3月。试验的持续时间为72个月(36个月招募和36个月随访)。

化疗后卡培他滨单药维持对mCRC的疗效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徐瑞华教授团队带来的一项多中心、随机III期临床研究将进行壁报展示。这项研究是第一个评估XELOX或FOLFOX诱导治疗后使用卡培他滨维持,与观察相比,直至一线治疗中出现疾病进展为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研究。

结直肠癌(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所有晚期CRC在一线治疗后都将会发生进展。因此,需要急迫寻找一个有效、低毒性的维持方案以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一些临床研究表示一线治疗后维持方案能够延长PFS。

该研究团队之前的一个非随机的小样本研究表明,使用XELOX一线治疗后随后使用卡培他滨作为维持疗法,能够显著延长中位至进展时间(TTP)。因此,研究人员这次计划启动第一个评估XELOX或FOLFOX诱导治疗后使用卡培他滨维持对比观察直至一线治疗中出现进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研究。

患者均接受18-22周XELOX 或FOLFOX后获得客观缓解或稳定。将这些患者按1:1比例分为接受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组和仅观察组,直到疾病发生进展。卡培他滨组在每3周的第1-14天每天用1,000 mg/m2两次。研究的首要观察终点为PFS,其定义为初始治疗至第一次记录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间期。

此意向性治疗人群包括275名患者(卡培他滨维持组,n=136;观察组,n=139);两组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中位随访时间为29.0个月(范围,0-62.5个月)。卡培他滨维持组中位无病生存期明显长于观察组(11.0个月,[95% 置信区间(CI) 9.45到12.5m] vs. 8.0个月,[95%CI 7.2m到8.8m]; p < 0.001)。与观察组相比,卡培他滨维持组最常见的3级或4级毒副反应是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手足综合征和黏膜炎。

与观察组相比,XELOX或FOLFOX诱导治疗后使用单药卡培他滨单药维持可以提高mCRC患者的预后。

针对C-Met过表达,克服NSCLC对EGFR TKI的获得性耐药

广东省人民医院的苟兰英、吴一龙教授团队带来的研究发现,c-Met过表达可以作为获得性耐药的生物标记物。EGFR TKI联合c-Met抑制剂是c-Met过表达患者克服获得性耐药的一个很好的策略。但是EGFR TKI联合c-Met抑制剂对于c-Met/T790M-共存的病例来说无效。

该研究对EGFR TKI获得性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Met过表达进行了检测。定义中至高强度染色显示的免疫组化≥ 50%的肿瘤细胞表明存在c-Met过表达。研究还通过IHC检测了c-Met, p-Met, EGFR, p-EGFR, ERBB3, p-ERBB3, AKT, p-AKT, MAPK, p-MAPK标记物的状态。这些标记物对MET和EGFR信号通路极其重要。

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研究共招募了126位对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Met过表达的频率分别为28.6%(36/126),c-Met过表达+ T790M为13.5% (17/126),T790M为24.6% (31/126),小细胞肺癌或鳞状细胞转化占1.6% (2/126),KRAS突变为0.8% (1/126),ROS1融合占0.8% (1/126),ALK融合0.8%(1/126),未知机制占29.3% (37/126)。11位c-Met过表达的患者接受了吉非替尼加c-Met抑制剂克唑替尼治疗。通过RECEIS标准得出缓解率为45.5% (5/11),疾病控制率为54.5% (6/11), 疾病进展为45.5% (5/11)。

c-Met过表达且没有T790M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100% (5/5)。截止到目前,最长的缓解时间为> 6个月。对于c-Met及T790M均为阳性的患者,没有发现缓解。研究人员通过IHC发现了9个有c-Met/T790M的病例的肿瘤存在c-Met, p-Met, EGFR, p-EGFR, ERBB3, p-RBB3, AKT, p-AKT, MAPK, p-MAPK蛋白表达。结果显示,所有的标记物在≥ 50%的病例(每个标记物在至少5个病例中是阳性)中为阳性。

插入并维持使用吉非替尼联化疗,与单独化疗相比,对于选定的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

上海胸科医院的陆舜教授团队带来的开放标签的、随机、中国14个中心参与的Ⅲ期试验ISCAN(CTONG-1102)发现,插入并维持使用吉非替尼联合吉西他滨/卡铂,与化疗相比,可以显著延长非吸烟的、接受两个周期的吉西他滨/卡铂保持疾病稳定、EGFR突变状态未知的中国晚期肺腺癌患者的PFS。

研究纳入了初治的IIIB或IV期的中国肺腺癌患者,这些患者均为非吸烟人群,首次接受两个周期的吉西他滨加卡铂(GC)后,EGFR突变状态未知。

109位患者随机接受插入并维持使用吉非替尼加化疗,110位接受单独化疗。将两组各109纳入了首要终点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插入并维持吉非替尼治疗组相比于化疗单药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显著延长(10.0 vs 4.4个月;风险比0.475, 95% CI 0.349-0.646; p < 0.0001)。且在化疗中加入吉非替尼,耐受性良好。

CTLA4, PD-1 和PD-L1在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临床意义

吉林省肿瘤医院的程颖教授团队带来的研究首次发现CTLA4在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调节性T细胞中高表达,PD-1在CD8中下降,表明了其在免疫调节中的独特机制。治疗后CD4+CD25+CTLA4+水平改变,暗示其在预测治疗效果方面的潜在作用。

研究招募了60位健康人群及230位未经化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结果发现,小细胞肺癌的CTLA4+,CD3+CTLA4+ 及CD4+CTLA4+细胞为(1.06±1.51)%,(4.12±5.30)%及(3.95±2.80)%。PD-1+,CD3+PD-1+及CD4+PD-1+ 分别为(7.96±3.38)%, (25.86±8.49) % 及 (20.92±8.31) %,这些数据与对照组相似。然而,小细胞肺癌组的CD4+CD25+CTLA4+细胞水平要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77±4.71)% vs (1.91±1.27)%,(P< 0.001)。小细胞肺癌组的CD8+ PD1+细胞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49±5.23) % vs (22.56±4.21)%,(P< 0.001)。这些于年龄、性别、吸烟与否或疾病状态均无关。在第二周期化疗后,与基线相比,CD4+CD25+CTLA4+细胞水平下降至(5.77±3.77)% (P= 0.04),但CD8+PD1+细胞水平没有改变。中期分析显示治疗前后的CD4+CD25+CTLA4+ 或CD8+PD1+细胞水平与无进展生存或总生存均无关。尽管PD-L1在H446中高表达,但是外周血中却很罕见。

新辅助贝伐单抗加培美曲塞加卡铂用于不可切除的III期肺腺癌患者的II期研究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王思愚教授团队的II期临床试验GASTO 1001发现,新辅助贝伐单抗-培美曲塞+卡铂,随后手术似乎对于不可切除的III期肺腺癌患者安全有效。

研究在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间,共纳入了42例不可切除的III期肺腺癌患者,接受贝伐单抗加培美曲塞和卡铂(PC)治疗。患者出现了3度至4度新辅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其中5位患者出现疲劳,4位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1位出现了高血压,1位出现贫血,1位出现血小板减少。1位患者获得了完全缓解,22位患者获得部分缓解,17位患者疾病稳定,2位患者发生了进展。在新辅助治疗后,31位患者经历了手术,11位患者进行了肺切除术。22位患者获得了R0切除。术后并发症包括肺炎(4位),肺不张(2位),支气管残端不足(1位),积脓症(1位),皮下气肿(2位),哮喘(1位)。没有围手术期出血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及创伤治愈问题。在围手术期内没有患者死亡。中位无事件生存(EFS)为15.4个月,1年的EFS为56.1%。

中国研究FOWARC入选2015ASCO口头报告

由中山大学第六医院的邓艳红教授、汪建平教授担任主要研究者的中国研究——FOWARC研究,入选了2015年ASCO口头报告(摘要号,3500)。该研究是唯一入选2015ASCO年会口头报告的中国研究。该研究的初步结果将在当地时间5月30日下午召开的结直肠癌专场上公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