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巴西的许多城市,和其他的市民一样,耳聋患者也会享受城市公共卫生服务。然而,在身体康复相关单位,他们并没有得到适当的帮助。在大部分的健康单位,不管是公营的还是私营的,专业人员都缺乏准备、技术和意愿,用相差无几的方式,去欢迎这些不同于常人的患者。
在临床医疗概念中,耳聋仍然是一种疾病,需要治疗的缺陷。因此耳聋患者使用的口头语言是弥补这个缺陷,增加他们在社会上成功的机会。这个群体终究和一般的听众不同,由于他们面临在健康单位里的交流困难,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Wiliam César Alves Machado等学者针对专业人员提供给耳聋患者的健康服务进行了研究,文章发表在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Open Journal of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康复医学)上。这项研究于2013年上半年展开,研究对象为躯体康复单位人员共33人,隶属区域公共领域,在全国卫生机构委员会(CNES)注册。
这群在健康单位提供健康服务的工作人员,年龄在21到61岁之间,31至40岁这个年龄段、拥有1~10年专业经验的女性占主体。当她们和耳聋患者交流时,有各种各样的方法。
其中,15.1%(5人)不了解巴西手语(Libras),在和耳聋患者互动中需要帮助,12.1%(4人)没有帮助过耳聋患者,18.2%(6人)用写字和手势的互动方式,21.2%(7人)用唇语或手势的互动方式,3.1%(1人)用慢慢说的方式,6.1%(2人)用模仿的方式,15.1%(5人)使用巴西手语,9.1%(3人)没有做出回答。
尽管有18.2%的人通过写字和手语来与耳聋患者交流,而耳聋患者又多不存在视力问题,可能写字可以作为替代,但现实中并不如此。该国的口语是耳聋患者的第二语言,就像任何一门外语一样,学起来很难。所以写字不能改善对耳聋者的帮助水平。
在手语中,词语是一种符号,由手部动作和特定代码结合起来,表达特定的想法。符号语言的结构是最小的单位,然后形成从语音、形态、句法、语义到语用各层面的更大和更复杂的语言单位。即使不了解手语,也必须有效的解释其中超音段成分(即音素之外的语音现象),包括手势、面部表情和肢体表现。
沟通是生命质量的一个指标,卫生保健专业人员适当地与耳聋患者沟通,是对他们生命的尊重,也能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提升生命质量。而参加研究的33人中,有29人(87.8%)没有接受过任何与耳聋患者交流的训练,意味着对耳聋者社区唯一的交流选择——手语的重大疏忽。大致而言,手语还是耳聋患者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小编认为,不妨通过流行歌曲的手语版,来鼓励大家学习手语,现在不也有许多歌曲的手语版了吗?
原文链接https://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53821
注:本文由刘静竹编译,本文版权属于科研出版社,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