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于夜晚的照明越来越多,在最近几十年里,全球的人工夜晚照明都有所增加,但相对于其他种类的污染,人们对于此种新型污染的关注很少。
在自然界中一些发出的光并不热,人类称之为“冷光”,萤火虫就是众多散发“冷光”的动物中的一种,为人工冷光的产生做出了贡献。可人造光线却对植物和动物,例如鸟类、海龟、无脊椎动物甚至人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其影响长期被忽略,也没有太多细节研究。巴西拥有全世界最多种类的发光甲虫,其东南部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人工照明区域正在不断扩大。巴西圣保罗联邦大学Vadim Ravara Viviani等学者研究了城市扩张和人工夜晚照明对萤火虫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区域在巴西圣保罗联邦大学(简称UFSCar)2008年新建的校区。科研出版社2015年1月英文期刊《Advances in Entomology》(昆虫学)上刊载了这项研究。
校区内的人造光源包括:1)大学建筑附近人行道两旁钠蒸汽灯;2)室内荧光灯;3)水箱上的红光(离研究区域约300米);4)东北部索罗卡巴市东部(通常为黄橙色眩光,取决于大气条件)、西部(白光)和东部(黄色到红色的光)社区的“霞光”;5)运动场上的四个聚光灯,每个聚光灯拥有三个多金属蒸汽灯,为实验带状区域的主要光源。
萤火虫闪烁活动的时间是由自然环境的光线决定的。夜间光线过量可能会影响其活动时间,及其对潜在性伴侣的发光信号的探测。此外,在有光背景下荧光的色度也会影响萤火虫的活动。黄昏时,在植被覆盖区域主要的颜色是绿色,这种绿色的背景会干与此相似的萤火虫发光信号,另一方面,在全黑环境下,绿色会被枝叶反射,让其伴侣更容易探测到。相反的是,发黄色光的个体更容易在黄昏探测到种群内部特定的信号,因为黄光和绿光对比度更佳。
在安装人工照明前后,学者对不同萤火虫种类,特别是Photinus sp1的发光活动进行研究,萤科是萤火虫物种中最具代表性的科(98%),Photinus sp1是出现在调查地点最频繁的萤科萤火虫。在这三年里,人工光源对萤火虫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对萤科的Photinus sp1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图4可以看出,夜晚照明强度和萤火虫出现频率存在关联,带状区域的光线处理办法不同、照明打开或关闭的情况不同,萤火虫出现与否存在明显差异。

原文链接https://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53614
注:本文由刘静竹编译,本文版权属于科研出版社,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