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格兰最年长老人嘉兰1月2日在阿伯丁老人之家吃蛋糕欢度其109岁大寿,这名最长寿老人近日公布了她的长寿秘诀:多吃粥,少碰男人。
据报道,嘉兰表示:“我长寿的秘诀是男人少碰为妙,男人太麻烦,根本不值得。”她说:“我勤做运动,每天早晨吃碗热粥,一辈子从没结过婚。”
据悉,嘉兰13岁离家当牛奶工,她表示,认真的工作态度也是她又长寿又快乐的秘诀。
她补充说:“现在的世界跟我成长的世界截然不同,能亲眼看到种种转变,真让人讶异。”
阿伯丁老人之家“克劳斯比之家”的班奈特透露,嘉兰在工作人员和其他老先生老太太间享有超高人气。并表示,嘉兰喜欢听音乐和上运动课,“十分独立,一天到晚走动”。
长寿基因到底是否存在?
正方观点:不仅存在且还挺多!
2010年7月1日美国波士顿大学生物统计学教授Paola Sebastiani在《科学》杂志上,报道了在基因组水平上对与长寿相关的DNA序列变异进行扫描,发现150个这样的变异可以用来预测一个人是否能长寿,准确性高达77%。但是文章一出,就被质疑存在缺陷而引发争议,2011年7月2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一则撤销声明称,应作者要求正式撤销的该篇文章。
不过就在2012年,这一研究团队就该问题进行了重申,他们重新在更严格的质控条件下进行了独立实验,并以与Science杂志原论文相同的题目“Genetic Signatures of Exceptional Longevity in Humans”发表在当年1月18日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期刊上。
科学家认为,物种的寿命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所以在动物或人体内,自然会有相关的基因,科学家将其称为“衰老基因”或“长寿基因”。这一发现说明长寿基因是存在的。且研究者认为,虽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寿命,但基因却决定了90岁以后的身体状况。
迄今发现的长寿基因有多达25个,在这25个“长寿基因”中,至少15个在人的基因组内存在相似版本,知名的主要有TERC基因、DAF-16基因、SIRT1基因、SIR2基因、PHA-4基因、CETP VV突变基因和FOXO3A基因。其中,TERC基因的发现被《时代》评选为2010年十大科学发现。
这进一步意味着,科学家有可能借此锁定人体内的基因目标,研究如何减缓人的衰老过程,治疗衰老引发的相关疾病。
同时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正在测试部分新药,这类药物据说可以活化人体内的“长寿基因”,如果成功或许能让人的预期寿命延长至150岁。
反方观点:长生不老是遗传缺陷!
科学家还在苦苦寻找长寿基因、控制衰老的时候,最新的一项研究却显示,长生不老只是遗传缺陷,是不利于进化的。
2011年10月,巴西圣保罗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安德烈马丁斯(Andre Martins)发表了这一研究结果。他通过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在试验对象中,出现老龄化的群体,往往变得对种群更加地有利。而我们认为可以长生不老,“不朽传说”中的物种,实际情况中却处于劣势地位。
因此,生物学家推测一个“长生不老”的种群,可能是一种遗传上的缺陷。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长寿不是跟长寿基因相关,而是跟一种叫做“端粒”的物质有关。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端粒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发现,人和一些动物的细胞核两端有一个帽子状的东西,称为端粒。科学家认为,端粒长度决定着生物的寿命,端粒越长,寿命也就越长。
此外,美科学家在果蝇中通过添加某个基因使果蝇的寿命显著提高,并于2014年1月16日在cell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长寿基因改善人体肠道菌群平衡的文章,研究者预计人类试验最长能延至500岁。
编辑点评
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着人类的寿命;但现实生活中让人人做到“多吃粥、少碰男人”而实现长寿显然不是上策。
笔者相信,当基础科学的研究与药物研发产业化相结合起来,延长人类的寿命并不是梦想,向科学再借五百年的时间指日可待!
延伸阅读:109-year-old woman offers longevity tips: Eat porridge, avoid m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