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最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当今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气候变化影响粮食与所有农作物生产,一项研究指出,气候变暖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作物生产,有利有弊。但相对于利,弊有更强的不确定性。
这项研究发表在汉斯出版社《气候变化研究快报》2015年1月的学术期刊上,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陈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李茂松等研究人员,采用实地考察、经验总结、文献调研的方法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作物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文中表示,气候变化影响以下几个方面:农作物生产环境;农作物正常生产;农作物种植区域与种植制度;农业生产成本及管理方式;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加重农作物病、虫、草害;加剧农业气象灾害;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等。
气候变暖将对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作物生产,有利有弊。但相对于利,弊所产生的影响要更大,主要是极端气候影响生产从而影响低收入群体的生产与生活。因此,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必须从策略、理念、方法、技术等方面形成相应的体系,从农业顶层设计,急需在作物领域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体系、技术体系以及生产体系。因而,对于我国主要农作物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陈灿等研究人员提出以下对策与措施:
1)小麦。一是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小麦新品种,二是及时调整现有小麦栽培技术,如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期、推广应用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防止或减轻小麦生育后期病虫及干热风危害的技术。
2)水稻。制定合理的水稻种植区划,合理搭配品种。发展多熟制,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灌溉效率,适度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加强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影响的模拟模型研究。
3)玉米。制定合理的玉米种植区划,合理搭配品种,产业向玉米优势产区集中。选育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强的玉米品种。控制施肥量,加大有机肥投入,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灌溉效率,综合防治病虫害。
4)棉花。制定合理的棉花种植区划,棉区适度北移、西移。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以及西北内陆等棉区,因地制宜安排和确定棉花品种熟性、种植模式,调整栽培管理技术,提高稳产性,提高品质。
5)油菜。制定合理的油菜种植区划,合理布局油菜种植带;以高品质、高抗性品种为基础,对现有栽培技术进行集成整合,提高油菜生产的整体抗逆水平;将油菜病虫害发生及迁移规律应用于油菜抗逆生产;将油菜营养与光合生理成果应用于生产。
6)大豆。发展轮作复种与间种套作,推广应用抗逆、耐荫、高产、优质品种;应用适合品种特征的行比设计、适于间套作的生长促控技术、适于间套作的病虫害控制技术、适于间套作的全程机械化技术。
7)蔬菜。加强蔬菜生产布局规划,选择抗逆性强的蔬菜新品种,发展蔬菜设施栽培,应用集成蔬菜物流、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应用蔬菜生产防灾、抗灾、补救技术体系。
原文链接: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4691
注:本文由龚珊编译,本文版权属于汉斯出版社,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