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来,我国的肥胖人数和饮食失调人数发展迅猛,和饮食相关的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国民的身心健康并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限制性饮食者通常通过限制进食来控制体重,然而实际情况中他们却经常陷入过度进食之中,这使他们的节食目标得不到实现。
限制性饮食者的去抑制效应对于节食的成功非常不利。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王维与重庆教育部认知与行为重点实验室陈红等人对此进行了探析,研究文章发表在汉斯《心理学进展》2014年12月期刊上。
限制性饮食(restrained eating),是指为了控制体重(降低或维持)而限制进食的倾向。实际上,对大多数人来说,维持成功的体重降低的节食是困难的,只有很少的限制性饮食者能够在长期内取得降低体重的成功。大多数限制性饮食者都会沉溺于过度进食中,导致体重降低的努力失败。
限制性饮食者在去抑制条件下的过度进食行为称为去抑制效应(disinhibition effect)。大量研究表明,过度进食通常由下列因素引发,如高能量的预加载(preload)、消极情绪如焦虑或抑郁、自我损耗、低自尊、较低的节食自我效能感。在所有引起去抑制进食的因素之中,预加载是研究的最多且最为经典的一种。由高能量高美味的预加载所引发的去抑制进食行为,即反调控的进食(conterregulation eating)。现阶段对限制性饮食者预加载的结果经常是矛盾的,一些研究表明确实会出现反调控的进食,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反调控的进食并不会出现,比如限制性饮食者预加载后跟非限制性饮食者一样进食更少,或是并未进食更多。
关于去抑制效应的心理机制,文中表示,限制性饮食者试图控制自己的体重,却在进食少量高能量食物后进食更多,这种现象令人诧异。在对此问题的解释上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理论的分歧,即饮食边界模型和目标矛盾理论。
饮食边界模型(The Boundary Model of Eating)认为,限制性饮食者在面对食物线索时,有两个边界控制者其对食物的反应,即生物边界和节食边界,这与正常饮食者只受生物边界的控制是不同的。饮食边界模型将预加载后的反调控进食解释为“what-the-hell”效应,即动机的转变导致了限制性饮食者过度进食的倾向。饮食边界理论是限制性饮食领域最常用的理论之一,能够比较好地解释限制性饮食者在饥饿和饱食条件下对食物线索的反应。
目标矛盾理论模型(The Goal Conflict Modelof Eating)将动机因素引入到限制性饮食的研究中,认为限制性饮食者的饮食行为受两个系统或目标所控制,即进食的享乐目标和体重控制的节食目标。对限制性饮食者而言,体重控制目标(即趋近和维持目标体重的目标)是焦点目标,具有高价值但需要长期努力。享乐目标涉及到人们预期或重现已经体验到的具体的美味食物所带来的经验享受。由于限制性饮食者对进食享乐目标高度敏感,美味食物的暴露将导致享乐目标的激活,又由于这个目标和体重控制目标是冲突的,因此进食享乐目标的激活将会导致体重控制目标的抑制,最终导致节食违反和不健康的饮食。
原文链接: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4510
注:本文由龚珊编译,本文版权属于汉斯出版社,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