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虫叮咬宿主行为激活其携带疟原虫

2014-11-03 13:29 · 生命科学研究快报

近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研究人员发现疟原虫与叮咬宿主的蚊子起作用,疟原虫反应增加了疟疾传染给媒介蚊子的机会,该研究成果9月11日发表在杂志《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病原体》期刊上。


许多病原体由昆虫叮咬来传播的,昆虫数量(就是所谓的传播昆虫)又随着季节性和其他环境因素波动。近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研究人员发现疟原虫与叮咬宿主的蚊子起作用,疟原虫反应增加了疟疾传染给媒介蚊子的机会,该研究成果9月11日发表在杂志《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病原体》(PLOS Pathogens)期刊上。

研究人员首先研究了在多变环境中寄生虫进化的理论。使用数学模型,研究人员发现昆虫载体只出现在某些特定时期,即“可塑性”传播策略,这依赖于对宿主可用性的感知能力和响应能力,进而产生持续策略。研究人员随后进行测试,发现这些可塑性传播策略实际上存在于疟疾寄生虫。像许多其他寄生虫一样,疟原虫经过一段慢性感染期,这时大多数疟原虫处于休眠期,疟原虫数量在血液中十分低。但是,疟原虫会不定期的复苏。复苏的特征是血液中寄生虫数量增加,但是人们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会引起复苏。因此,研究人员的两个疑问是:在慢性感染时期,蚊子叮咬宿主能否激发疟原虫复苏?复苏是否与载体感染传播有关,如蚊子被感染。

研究人员特定选择了残片疟原虫(Plasmodium relictum),这种寄生虫是欧洲鸣鸟疟疾的罪魁祸首,它的昆虫载体是一种叫尖音库蚊(Culex pipiens)的蚊子。他们用残片疟原虫感染国内金丝雀,并测试如果被没有感染的尖音库蚊叮咬能否在慢性感染期内激发疟疾。研究人员发现,实际上金丝雀在被咬了后血液中寄生虫数量增加了,而且蚊子叮咬后蚊子感染疟原虫的比例也较高。

研究人员总结,与理论预测一致的是,在脊椎动物的慢性感染期内残片疟原虫通过蚊虫叮咬增加自身传播。但人类疟疾的可塑性传播分布是否也是这种情况需要继续研究。研究人员认为理解这种策略最终会提高人们对疟原虫的控制。

陈成材 编译

更多内容,请关注“生命科学研究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