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SG)是最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慢性胃炎的59.3%。CSG有多种诱发因素,最常见因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他因素如酗酒、吸烟、自身免疫、饮食环境因素等,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少数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胀满不适、恶心、暖气等非特异性症状,有相关研究表明上消化道症状与CSG胃镜下表现无相关性,不能为明确CSG诊断标准提供证据。
内蒙古医科大学张磊郭岩在汉斯出版社《临床医学进展》2014年3月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CSG的诊断手段与标准进行了综述。研究表示,关于病理检查,胃镜检查,胃黏膜的血色素含量血色素指数(index of hemoglobin, IHB)测定,幽门螺杆菌检测(Helicobacter pylori, H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验这几种手段,CSG的诊断依旧比较单一。因此张磊郭岩建议:
1)镜下未见明显异常或较轻微者,应有IHB检测黏膜呈暖色调作为证据,Hp阳性亦是支持CSG诊断的有力证据。
2)镜下黏膜粗糙不平较严重或与CAG难以鉴别者应结合病理检查作为诊断依据,Hp的检测是必备检查手段,Hp阳性亦是支持CSG诊断的有力证据。IHB检测黏膜呈暖色调亦是支持诊断CSG的重要证据。
3)HS-CRP对Hp阳性的CSG 诊断与判断预后均有一定意义,可作为参考指标。总之,CSG尤其是Hp阳性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胃粘膜长期受到侵蚀,久而久之就可能产生CSG→CAG、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演变过程。
总之,通过各种诊断方法不断提高CSG诊断的准确率,明确其诊断标准,对于CSG患者得到及时明确的治疗,避免病情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原文链接: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3266
备注:本文由龚珊编译,本文版权属于汉斯出版社,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