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原位转化法与转基因大豆

2014-10-10 15:40 · 尔湾

大豆是公认的较难转化的植物之一,农杆菌转化大豆是大豆遗传转化中最常用的方法,但是转化效率很低。植物原位转化法是一种简单的转基因技术,它和传统组培技术的根本区别是不需要组织和细胞培养手段而达到植物在活体而非离体状态下的转化。为了提高大豆转化效率,解决无菌培养带来的各种问题,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夏凌君陈超凡等人采用了这种转化方法。

大豆是公认的较难转化的植物之一,农杆菌转化大豆是大豆遗传转化中最常用的方法,但是转化效率很低。植物原位转化法是一种简单的转基因技术,它和传统组培技术的根本区别是不需要组织和细胞培养手段而达到植物在活体而非离体状态下的转化。为了提高大豆转化效率,解决无菌培养带来的各种问题,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夏凌君陈超凡等人采用了这种转化方法。

实验采用将具有耐热功能的基因(BnTR1)导入大豆,具体方法是大豆种子萌发、伤口制造、农杆菌侵染、诱导新芽分化,最后用100mg/L的PPT(草丁膦)筛选鉴定抗性苗。研究发表在汉斯《植物学研究》2014年9月期刊上。

文中指出,该方法进行大豆转化有很大的优势,首先,这种方法是在蛭石中培养,减少了组织培养中各种培养基和激素的配制与使用,降低了实验过程中的人力和物力。其次,大豆无需在无菌环境中操作培养,可以不用担心真菌污染对大豆培养过程中造成的影响,对实验操作技能要求没有组培高,操作起来比较容易,苗成活率高。最后,该方法成功将pc3301-121-BnTR1质粒转化大豆中,转化效率明显提高,实验中共得到再生苗121棵,PCR检测有6棵阳性苗,转化率为4.96%,比起组培的子叶节转化率1.5%,转化效率要高。

夏凌君等人的实验有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1)受体制备阶段,将两片大豆子叶分开时动作尽量要轻,否则容易将子叶弄断。在子叶节制造伤口时,要切的尽量的深,接近分生组织,但也要避免造成其他组织伤害。

2)菌液的制备,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菌液的OD值,我们研究发现当OD600=0.8时,转化效果最佳。这就需要准确的把握好摇菌的时间,菌液的制备是整个转化流程中关键的一步。

3)农杆菌侵染阶段,要使两片子叶将农杆菌包裹住,给予农杆菌足够的侵染时间,研究表明,农杆菌偏爱黑暗环境,之后要进行暗培养,研究表明在黑暗中转化率要比光照下高。

4)诱导阶段,受体制备时主芽和侧芽的切除不干净,在这个阶段会产生较多的大芽,要将这些大芽掐除干净,否则在后期筛选阶段会造成干扰。

原文链接: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4063

备注:本文由龚珊编译,本文版权属于汉斯出版社,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植物学 转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