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骨量一般会逐渐减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种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不同的因素都可以导致骨质疏松症。比如年龄,种族,生活方式的选择,医疗条件和治疗。
苏州市姑苏区双塔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朱红军路瀛等研究人员在汉斯《医学诊断》2014年6月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综述。研究得出,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种族、家族史、激素水平等不可控制的因素和饮食、疾病、用药和生活方式等可以控制的因素。
上述研究结果是根据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骨质疏松的数据,而得出的结论。对于不可控因素,文中总结各项研究文献得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年龄越大,骨质疏松几率越高;白人和亚洲人种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父母兄弟有骨质疏松症,患骨质疏松症的几率也会高;对于体内某些激素过多或过少而言都会导致骨质疏松症。
继发性因素也是骨质疏松的风险因素,这部分因素通常可以通过控制得到改善。充足的钙质摄入对于骨质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患者的钙质摄入不足会导致骨的密度减低,造成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几率增加。
骨折过的人群再次骨折的风险会增加86%。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有过骨折的患者相对于没有骨折的而言,发生骨质疏松的几率增加一倍。子宫切除术,如果同时也切除了卵巢,可以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因为会影响雌激素的分泌。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内分泌的疾病也是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一些常用药可以导致骨质流失,比如类固醇糖皮质激素,它是用来控制的疾病,如关节炎,哮喘,但长期使用可以导致骨质疏松。另外一些抗癫痫药;一些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一些癌症的药物也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一些坏习惯会增加患骨质松松的风险。例如:久坐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人由于长时间的坐,比同样时间的活动,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任何负重的锻炼都会有益于您的骨骼,尤其散步、跑步、跳跃、舞蹈和举重,似乎特别有益于塑造健康骨骼。
总之,危险因素评估虽然不能识别所有患有骨质疏松的个体,但却有助于提高骨密度检测的效率,尤其是那些无临床征兆者,还可以提高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对骨质疏松的防范意识。积极控制以上危险因素,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的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链接: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3750
备注:本文由龚珊编译,本文版权属于汉斯出版社,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