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生态旅游型城市“两化融合”

2014-09-11 09:29 · 尔湾

随着“两化融合”发展的深化,“两化融合”对经济增长、产业结调整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旅游业和工业双管齐下的发展前提下,生态旅游型城市具有“两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随着“两化融合”发展的深化,“两化融合”对经济增长、产业结调整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旅游业和工业双管齐下的发展前提下,生态旅游型城市具有“两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特殊性。截止到2011年4月,我国一共拥有了16个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何为“两化融合”?它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的简称,具体地说,是指运用工业发展手段,将信息技术要素融入企业、行业、区域和社会中,以实现生产函数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资源配置改善和社会关系形态提升的过程,其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段晓梅在汉斯《管理科学与工程》2014年3月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了生态旅游型城市“两化融合”的推进机制。

文中指出,大多数生态旅游型城市的“两化融合”还处于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的初级阶段,表现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工业和特色产业,开发新的产品,开拓新的业务,“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较高的生态旅游型城市,能够结合信息技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进入了“产业衍生”的发展阶段。但是,大多数生态旅游型城市还未意识到,“两化”深度融合,并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还应与旅游业、其他服务业、农业以及各产业链间的融合,而生态旅游型城市在两化深度融合的需求表现得尤为迫切。

和其他城市一样,生态旅游型城市“两化融合”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两化融合”的认识和重视问题,“两化融合”人才和资金问题以及“两化融合”的实施落地问题。文中表明,生态旅游型城市“两化融合”的动力来自于技术、市场、企业、产业、政府五个方面,段晓梅提出了生态旅游型城市“两化融合”的五力模型,如图1所示,即信息技术渗透力、市场需求拉动力、企业价值链重构动力、产业改造升级动力以及政府政策引导力。其中,前四种力量是推进生态旅游型城市“两化融合”的内生动力,政府政策引导力则是外生动力。

最后,段晓梅提出了推进生态旅游型城市“两化融合”的建议。他认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评估标准建设。生态旅游型城市“两化融合”有其特殊性,评估标准建设应考虑信息化与工业、信息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支撑度、贡献度等;

2)财政金融支持。生态旅游型城市工信委应建立两化融合项目储备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两化融合”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两化融合”提供更多的投融资渠道。同时,银行应助力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项目。

3)人才建设。政府应依托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高校等培训资源,建立一批“两化融合”培训基地,培养“两化融合”所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地方高校也应相应调整和完善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信息技术职业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信息化专业人才。

4)政策法规建设。生态旅游型城市推进“两化融合”应完善政策出台相关信息化条例,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将信息化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原文链接: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3388

备注:本文由龚珊编译,本文版权属于汉斯出版社,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