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实生活中,面孔通常和与其同时出现的身体共同传达人们的情绪状态。尤其当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而无法识别面孔表情时,可见的身体所传达的表情仍能使人们进行情绪识别。
一般认为,身体表情(情绪性身体语言,emotional body language, EBL)包括整体身体表现的情绪、协调一致的运动以及有意义的行为。自十九世纪起,身体表情加工逐渐成为情绪加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尤其在近十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功能性磁共振(fMRI)以及脑磁图(MEG)等技术研究身体表情加工的神经机制,从而揭示大脑如何加工身体表情刺激。基于此,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范聪等人在汉斯《心理学进展》2014年5月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身体表情加工的神经机制”的研究文章。
来自fMRI的证据表明,情绪与行为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恐惧的静态身体刺激激活了调节行为的神经通路,正说明了这一结果。一项通过考察愤怒的动态身体刺激对运动脑区的调节作用的研究中发现,当被试加工愤怒的动态身体刺激时,下丘脑、背侧的前运动皮层和腹正中前额皮层均被明显激活。这些脑区的激活反映了与防御性行为相关的自动化回应和运动反应。这表明,愤怒的动态身体刺激影响加工防御性行为脑区的激活水平。这也表明了情绪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然而,一些研究者发现,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在理解人类行为中蕴含的情绪信息方面存在缺陷。
文中提到,身体表情在情绪加工过程中存在三个潜在的作用机制:
1)面孔表情可能具有模糊性。作者从行为学角度说明其存在的可能性。研究表示,在面孔表情最模糊(面孔表情的情绪处于快乐与恐惧之间)时,面孔表情的识别率受到身体表情所传达情绪的影响最大;随着面孔模糊性的降低,这种影响减小。在面孔表情模糊的情况下,面孔表情的情绪识别受到身体表情情绪信息的影响。身体表情而非面孔表情能够区分强烈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因此,可以认为,当面孔表情具有模糊性时,身体表情对情绪识别起作用。
2)身体表情可能比面孔表情传达更多的行为信息。比如,恐惧身体表情传达出一定的行为信息(例如,恐惧引起的僵住,退缩等)。
3)身体和面孔表情加工的神经机制之间存在部分重叠。相对于中性的身体刺激,恐惧的身体刺激激活了梭状回(fusiform gyrus)和杏仁核。杏仁核和梭状回对人们加工情绪性面孔和身体表情刺激都起作用。未来,这三种潜在作用机制进行验证。
另外,研究者探究注意资源如何调节人们对身体表情的加工,发现盲视被试可以对情绪性身体表情进行无意识加工,而正常被试可以对威胁性身体表情进行自动化加工。
最后,作者强调,身体表情作为一种与适应性行为相关的线索,在情绪识别中起作用。身体表情加工的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情绪加工的内在机制,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临床人群的情绪交流障碍问题。未来研究可以从面孔表情对身体表情情绪加工的影响,身体表情的情绪效价和情绪唤醒度与注意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来开展。
查看原文请点击: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3557
备注:本文由龚珊编译,本文版权属于汉斯出版社(https://www.hanspub.org/),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