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棉花转化过程中的愈伤组织及不同类型的胚状体
(编译 / 龚珊)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纤维作物,目前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到棉花育种和生产中已有初步的成效。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王劲的研究小组为了建立一个高效的转基因体细胞胚萌发系统,促进棉花基因育种工程的研究,以陆地棉种质系Coker312为材料,分析了影响棉花转基因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过程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研究员们进行了以下试验方法:①组织培养、遗传转化及培养条件;②氨基酸对愈伤组织生长、胚状体诱导及萌发的影响;③萘乙酸(NAA)对生根的影响;④再生植株的移栽;⑤Kan涂抹实验;⑥再生植株叶片DNA的提取与目的基因PCR检测。

在棉花组织培养中,能否成功的诱导出胚状体是植株再生的关键。本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单独使用Pro、Glu时能提高转基因胚性愈伤增长、胚状体诱导及萌发能力,但以综合使用效果更为显著,Ala的附加没有显著影响;当生根培养基NAA的浓度为0.3mg/L,根的诱导数量及质量都优于对照。但NAA的浓度不宜过高,过高则加重了根的褐化程度。对得到的转基因再生植株进行Kan涂抹实验,Kan抗性苗获得率可达到11.53%;PCR检测约83.78%的Kan抗性苗呈阳性。
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是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培育的重要条件,由于棉花胚胎发生率及植株再生率较低,严重限制了生物技术在棉花育种和生产上的应用。最后,王劲表示,本试验研究了棉花转基因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过程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成功的建立一个高效的转基因再生体系,为棉花基因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发表在汉斯出版社《植物学研究》2013年1月的期刊上。
查看原文请点击: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9298
本文版权属于汉斯出版社(https://www.hanspub.org/),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