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译 / 郭欢)胺碘酮是一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1985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胺碘酮用于治疗心律失常。此后不久,发现胺碘酮治疗房颤也非常有效。随着胺碘酮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和长期的使用,癌症与胺碘酮相关的报告也开始浮出水面。
近日,美国马什菲尔德诊所心内科Padmavathi Mali发表文章对胺碘酮引起癌症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回顾分析,指出已经有越来愈多的证据表明胺碘酮会增加癌症的潜在风险,尤其是长期服用。文章发表在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心血管病)2014年3月刊上(点击阅读原文)。
2013年,台湾北荣民总医院学者苏易峰及其研究团队的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确定了胺碘酮治疗与癌症风险的增加有关。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研究评估胺碘酮治疗的患者的癌症风险,它包括6418名接受胺碘酮治疗2.5年左右的患者,其中有280名患者患上癌症。结果表明接受胺碘酮治疗的患者比一般人群患癌症的比例大,具体结果见下表:

在我们的经验中,心律失常患者通常会长期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胺碘酮在人体各组织中积累,包括甲状腺、皮肤和肺,会引起很多副作用,也会触发增加癌症的风险机制。作者指出,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实例研究来进一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毕竟胺碘酮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如此重要的药物,而且,医学界需要警惕患者在接受胺碘酮治疗后患者的癌症风险,考虑胺碘酮所带来的癌症风险是否值得。
原文链接https://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43923
本文版权属于科研出版社(https://www.scirp.org/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