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2月3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上的一项对全美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数据的分析,饮食中摄入过多的糖分可显著增加心血管死亡率,与是否存在其他危险因素无关。
亚特兰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心脏病与卒中预防部门的Quanhe Yang医生及其同事利用1988 ~1994年间(11,733名参与者)、1999~2004年间(8,786名参与者)以及2005~2010年间(10,628名参与者)NHANES的数据探究了糖摄入量的时间趋势变化,将“加糖”定义为在食品(比如含糖饮料、谷物甜点、乳制品甜点、糖果、谷类食品以及酵母面包)加工或制备中所使用的所有糖,而非天然含有的糖类,比如水果和果汁中存在的糖。在这项分析中,每天从糖中摄入的热量占17%~21%(糖摄入量位于第二高)的人心血管死亡风险比日常饮食中源于糖的热量不足10%的人高出将近40%,后者的摄入量为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糖摄入量位居第一高的人,即每日从糖中获取的热量在21%或以上,心血管死亡风险加倍。将这些数字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研究期间美国大多数成人(72%)每日以糖的形式摄入的热量占10%或以上。至少有1/10的人每日从糖中摄入了25%或更多的热量,由此使其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近2倍(校正后危险比,2.75)。以糖的形式摄入的热量占10%~25%(低于医学研究所建议的水平但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心脏协会建议的水平)的受试者心血管死亡风险仍比所占比重较小者高出30%。
随着这几个时期的更替,成人饮食中加糖产生的热量所占的平均百分比从15.7%上升至16.8%,然后又降至14.9%。饮食中加糖的主要来源是含糖饮料,所占比重是第二大来源——谷物甜品的将近3倍。与糖摄入量为最低四分位数相比,心血管死亡风险随着源于加糖的热量百分比增加而大幅上升,即便在对数据进行调整、考虑大量的诸如血压、体重指数以及胆固醇水平这类潜在的混杂因素之后亦如此。除了一组按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状况、体力活动和BMI划分的一个亚组人群外,心血管死亡风险的这种增加变化在各个亚组间均呈现出一致性。例外的这个亚组人群是非西班牙裔黑种人成人。
除了世界卫生组织外,还有其他多个组织针对糖摄入量发布了相关建议,其建议存在较大差异。医学研究所建议每日来源于加糖的热量不得超过25%,而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女性和大多数男性每日源于糖的总热量应该分别低于100卡路里和150卡路里。
目前尚不清楚糖如何增高心血管死亡风险,可能是通过多个生物学途径实现的,因为众所周知,糖可升高血压,增加肝脏脂肪,提升甘油三酯水平,对胆固醇产生负面影响,并会增加循环中的炎性标志物。
研究者无利益冲突披露。
随刊述评:摄入太多的糖会招致疾病,不仅限于肥胖
Laura A. Schmidt博士指出,本研究表明糖摄入量是心血管死亡的一项独立的危险因素,不仅仅限于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上述研究结果强调亟待出台全国性指南,以帮助消费者和医务人员针对个体糖摄入量设定安全的限定范围,通过对含糖食品实行税收政策监管食品行业;美国过去已经解决了对钠盐含量、反式脂肪以及其他有害的饮食添加剂的类似监管问题。关键的第一步可能是“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安全食品列表””中去除糖类,这份文件使得生产厂家向任何食物中加糖都没有量的限定。
Laura A Schmidt博士就职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Philip R. Lee卫生政策研究所,她本人无经济利益冲突的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