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制药巨头默沙东大手笔裁员的真相

2013-10-15 06:00 · 李亦奇

近日,默沙东表示将把年度营运成本削减25亿美元,并裁员8500人,相当于全球员工总数的逾10%。此举是在效仿竞争对手削减研发支出以支撑获利的做法。不过,MarketWatch专栏作家刘易斯(Al Lewis)则指出这一切都只是为了追求短期表现,所谓裁员能够带来的长期好处纯属无稽之谈。那么,默沙东大手笔裁员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新高,而招聘岗位数却在下降。没有工作的人在发愁,而有了工作的人也不是就高枕无忧了。由于国外经济持续低迷,各大生物制药公司在上半年纷纷裁员。他们给出的理由不外乎是消除冗余或重组。

就在10月1日,默沙东表示将把年度营运成本削减25亿美元,并裁员8500人,相当于全球员工总数的逾10%。此举是在效仿竞争对手削减研发支出以支撑获利的做法。不过,MarketWatch专栏作家刘易斯(Al Lewis)撰文对默沙东最新一轮的裁员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一切都只是为了追求短期表现,所谓裁员能够带来的长期好处纯属无稽之谈。

从目前来看,默沙东在走近几年辉瑞、赛诺菲和阿斯利康的老路—裁员并重组研发部门。默沙东表示,计划将业务重点放在最可能通过监管审批,并能带来可观营收的产品上。公司有购买新药,或使用其他制药商专利权的强烈兴趣。通过裁员降低成本,将能释放可用于并购和业务拓展的资源。

对于裁员是否会波及中国市场,阿斯利康方面相关负责人电话尚未接听。经询问业内人士,尚未听闻中国市场有规模裁员消息。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默沙东主要通过裁员节省成本,这也是跨国药企应对专利药到期、业绩增长乏力的普遍做法。从短期来看,裁员减少成本也能够“粉饰”业绩。

裁员削减成本

据悉,此次重组是默沙东新任研发总监RogerPerlmutter正在制定的新战略的一部分。此前默沙东已宣布裁员约7500人,加上这轮裁员计划,公司全球裁员比例达20%。

今年4月,默沙东首席执行官Frazier任命RogerPerlmutter为研发总监,接替PeterKim,后者任职期间,该公司在开发心血管、外科和骨质疏松实验药物的过程中屡屡受挫。

根据记者目前了解到的消息,默沙东此次重组将裁减的职位一半属于研发部门,同时涉及行政、销售等部分。

根据默沙东的表述,其裁员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美国监管机构推迟批准其新药上市,并且希望通过裁员节省开支,以争取在2015年底前将年度运营成本削减25亿美元。

实际上,目前默沙东也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根据默沙东最近的财报,默沙东今年第二季度营收下跌10%至110.1亿美元,利润下滑49%至9.06亿美元,其中气喘药“欣流Singulair”销售额下跌了80%。为了提供遣散费和放弃部分办公场所,该公司需要支出大约30亿美元,主要是现金。

业绩增长乏力

默沙东首席执行官Frazier表示,公司目前在评估应该放弃哪些药或者疾病领域,同时保留哪些,但几乎还没有做出决定。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不少药企进行研发重组并且裁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跨国药企不少药物专利到期,并且新药研发困难,仿制药咄咄逼人。

根据默沙东的计划,该公司计划将业务重点放在最有可能通过监管审批,并能带来可观营收的产品上。

前述业内人士表示,专利到期、仿制药冲击使得制药企业收益降低,现在药企的日子没有之前那么好过了。并且现在发达市场基本饱和增长乏力,而新兴市场的培育还没有完成,增长还不能达到预期。不仅如此,美国FDA加强了监管,临床试验的难度也不断增大,费用不断上升。

就在默沙东公布此项计划的前夕,公司旗下肌肉松弛药物Bridion虽然已在欧洲上市5年,但该药的上市申请近日第二次遭到FDA拒绝。

实际上,在专利药集中到期、业绩增长乏力之时裁员是不少跨国巨头的共同做法。不过,默沙东的这一做法遭到了质疑。MarketWatch专栏作家刘易斯(AlLewis)撰文对默沙东最新一轮的裁员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一切都只是为了追求短期表现,并不能带来长期好处。

实际上,整个制药行业对于研发的重组已经有数年的时间,前两年辉瑞公司与赛诺菲-安万特都选择了裁员,该策略容易控制又能立竿见影地削减成本。不久前,阿斯利康也选择了这一方法。

业内研发模式改变

对于此次默沙东的裁员,Frazier提到公司通过降低成本,将能释放可用于并购和业务拓展的资源。同时Frazier提到公司有购买新药,或使用其他制药商专利权的强烈兴趣。

此外,默沙东还表示,计划放弃研发成功机率不大的产品,并计划停止研发部分已进入后期试验的产品,还欲将部分产品授权给其他公司。

“实际上,大的制药企业都在逐步降低前端研发的投入,加大对小公司团队潜力品种的并购。”一位从事医药并购投资的人士表示,“跨国企业一般买有二期临床数据的品种。早期的研究也不是都没有,就是少。”

目前大公司的研发逐渐多元化,一些大公司在慢慢放弃前期研究,而专注于从小公司购买具有上市潜力的半成品,然后利用其对市场的控制优势,完成最后的冲刺。有业内人士表示,实际上目前制药行业研发投入产出比已经在下降。因此不少企业已经改变传统的研发方式,改变大规模的团队研发,取而代之的是 “小团队+外包+虚拟研发”的方式。

但是,一位跨国企业中国区的研发负责人则表达了不同的观点。“现在一些企业的决定可能跟总体趋势没有关系,更多的是公司策略的问题。而大企业要长远发展也不能完全依赖购买产品或者第三方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