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Science杂志精选

2013-04-28 10:19 · johnson

4月26日Science杂志精选:记者在北朝鲜对抗击多药耐受结核病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古玛雅文明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大杂烩;鲸鱼会从其朋友那里获取摄食小窍门;猴子中的社会学习与习性。

记者在北朝鲜对抗击多药耐受结核病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科学》杂志的国际新闻编辑Richard Stone上个月前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DPRK)的平壤并参观了该国唯一的能够检测到抗药结核菌株的实验室。

虽然全世界结核病(TB)的总体发病率在最近几十年中已经下降,但引起TB的细菌也正在不断地发展出对治疗的抵抗力。北朝鲜是一个新近确认的多药耐药性(MDR)TB菌株的热点。

结核病(TB)病例在北朝鲜迅速地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12年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在1994年至2011年间,报告的病例数从每10万人中的不到50例上升至每10万人中有380例。如今,北朝鲜的结核病(TB)发病率仅次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结核病(TB)发病率。

有数个并发因素使得TB在这里顽固存在,其中第一个因素是从1994年开始的一个为期4年的饥荒,这使得营养不良的幸存者对结核病(TB)变得高度易感。TB药物在当时的短缺及当地人不遵从医生所建议的治疗的倾向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

如今,该国卫生部估计,有多达15%的结核病(TB)患者对常用的第一线TB药物不起反应,这提示他们携带着抗药菌株。像中国等邻国对这种情况感到担心;多药耐药性(MDR)即使是在顶级的卫生体系中都很难被治疗。

古玛雅文明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大杂烩

中美洲的古玛雅文明可能是通过与许多其他人群接触而发展出了其独特的文化和建筑,而不是像研究人员曾经争辩过的仅仅只与奥尔梅克人有过接触,或是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由其本身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和建筑。据一项新的研究报告称,位于危地马拉的一个古玛雅遗址Ceibal中的严格意思上的广场和金字塔可能源于大约从公元前1000年至700年间在整个中美洲南部发生的范围广泛的文化交流事件。

在此之前,有2种理论主导了有关玛雅文明起源的辩论:一种理论提示,玛雅文明是在现在的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和伯利兹几乎完全依靠其本身发展起来的,而另外一种理论则提出,更古老的奥尔梅克文明是影响玛雅文明的主导性的文化来源。然而,亚利桑那大学图森分校的Takeshi Inomata 和 Daniela Tiadan组成的夫妻档以及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同事发现,这两种理论都无法描述玛雅的完整故事。

Inomata解释道:“就低地玛雅文明的起源而言,它们[与奥尔梅克]的关系一直是人们辩论的一个焦点。我们现在说,可能不只是奥尔梅克与低地玛雅有着许多重要的互动,而是有许多其它的人群——例如那些居住在中恰帕斯及南太平洋沿岸的人群也与他们有许多重要的互动。”

研究人员说,到了定居社区开始在被称作中前古典时期早期——即从公元前1000年至700年间——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及伯利兹的玛雅低地出现的时候,墨西哥湾沿岸的奥尔梅克文明在附近地区已经得到了良好的确立。鉴于这一时间表,许多人类学家将奥尔梅克文化视作一种“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给其他人群提供诸如艺术风格及政治结构等文化性创新的文化。

鲸鱼会从其朋友那里获取摄食小窍门

据一项新的研究报告,座头鲸会从其它鲸鱼那里学习捕食的技能。这些发现为行为可通过在非人类动物及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习性传播而扩散提供了证据。在缅因湾,座头鲸通过在一群鱼的下方制造气泡并接着冲过这些泡泡来觅食。但在1980年,一头鲸鱼被发现以一种从未见过的方式进食。该条鲸鱼用它的尾巴末端拍打水面数次并接着进行泡泡进食。这种叫做尾叶拍打水面摄食法的技能是如今座头鲸中广泛应用的摄食法。Jenny Allen及其同事对超过20年的来自营利性观鲸船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以追踪从1980年至2007年尾叶拍打水面摄食法在一群座头鲸中的社会性传播。

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叫做基于网络的扩散分析的技术,其作用原理是假设如果尾叶拍打水面摄食法是从其它鲸鱼那里学来的,那么那些与尾叶拍打水面摄食的鲸鱼在一起的鲸鱼更有可能自己也能学会这种技能。这种场景相当于某人会从其朋友那里学会某种习惯。例如,如果约翰的朋友们喜欢吹调子悦耳易记的口哨,那么他与这些朋友在一起的时间越多,他也越可能发现自己会吹这些曲调的口哨。研究人员的模型显示,习性传播是尾叶拍打水面摄食行为扩散背后的一种强大的力量,而其它像遗传学及个体学习等因素不足以解释尾叶拍打水面摄食行为的传播模式。与人类的群体相似,在鲸鱼群中也会有创新者,它们会发展出新的行事方式。研究人员认为,它们的行为会扩散开来并最终被一般群体学会。尾叶拍打水面摄食行为以及座头鲸的歌唱传统为人们提供了鲸类动物中存在多种传统的证据。[链接地址]

饮食入乡随俗--猴子中的社会学习与习性

感受一种新的文化常常意味着吃传统的食物。无论是在墨西哥吃玉米饼或是在法国吃薄煎饼,大多数的旅客都希望吃当地人吃的东西。现在新的研究显示,野生长尾黑颚猴也会“吃本地猴吃的东西”,并会在加入某个新的集体或者猴群时改变其对食物的喜好。这些发现就社会学习对野生动物行为有着比人们先前认为的更强的影响力提供了证据;社会学习指的是向其它同类学习而不是通过自身的试误法进行学习。Erica van de Waal、Andrew Whiten 和 Christèle Borgeaud在南非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训练一群长尾黑颚猴进食蓝色或粉红色的玉米。在研究人员建立了绝对的“粉色猴群”及“蓝色猴群”后——即每一猴群中的猴子吃同样的玉米时,他们决定观察当新的猴子——它们或是猴的幼崽或是外来的公猴——进入其中一个猴群后会发生什么情况。

婴儿学习吃母亲吃的东西可能并不令人意外,但研究人员能够用实验的方法通过追踪在每个猴群中母猴的情况以及检测幼崽密切地模仿其母亲的程度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当把2种都可以吃的食物直接摆放在它们面前时,猴的幼崽几乎总是只会选择它们的母亲喜欢的食物。某些猴的幼崽甚至还会坐在“错的”食物上吃其母亲喜欢的食物。年轻已成年的野生雄性长尾黑颚猴会离开其家族并迁移到其它猴群之中,它们可以在新的猴群中最终与没有血缘关系的雌性交配。这些漫游者在其一生中常常会迁徙多次直到它们在某猴群中被完全接受并成为该猴群中的主导者。在该实验中,有多达10只公猴会从吃某种颜色食物的公猴群迁移到吃相反颜色食物的另外一个猴群中。这些公猴放弃了它们从前的食物偏好并开始吃它们所加入的新猴群所偏好的颜色的玉米。这些发现凸显了社会学习和习性传播在塑造动物行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链接地址]

能教机器如何触摸吗?

握住一只鸡蛋而不会弄碎它或是拿着一杯水而不会让杯子失手掉下来的能力取决于一个人触摸某物体并施加适量压力的能力。现在,Wenzhuo Wu及其同事设计了一批纳米线,当其在弯曲时可产生小幅电压;研究人员说,这种现象可被转化为一种压力信号。他们设计的装置其感受压力的范围可高达30千帕(kPa),这与人的手指的大约10-40kPa的感受压力的范围类似;他们提示该设计最终可能会被应用于智能皮肤或其它人-电子器件的界面上。[链接地址]

资讯源自:Science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