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绦虫的基因组被测序
绦虫引起包虫病和囊虫病,它们是两种最严重的人体寄生虫病,二者都属于世界卫生组织所列出的被忽略的热带疾病。因此,四种绦虫基因组序列(能感染人的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 granulosus和 Taenia solium以及作为实验模型的Hymenolepis microstoma)的发表和治疗绦虫感染的潜在新药物作用目标的发现是一个受欢迎的进展。对这些序列所做的分析,为寄生性的演化提供了线索,同时一方面显示了其他动物普遍都有的基因和通道(在绦虫身上)的极大丢失,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基因的物种特异性扩张。超过一千种E. multilocularis蛋白被发现是潜在的(药物作用)目标,其中可能性最大的近200种也许能够让现有药物作为目标。[论文链接]
反映蛋白内电子转移情况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
这项研究报告了来自土壤细菌“皮氏罗尔斯顿菌”的一种细胞色素融合的氮化铜还原酶(RpNiR)以及两种突变形式的晶体结构。这些结构的分辨率非常高(1.01 Å),它让我们能够从原子层面上来观察这种还原酶的核心结构与末端细胞色素c区域之间的界面,并且也显示了电子转移何以可能在这种蛋白的两个区域之间发生。[论文链接]
一个新颖磷酰基迁移反应的酶催化
磷霉素(一种用来治疗糖尿病足部感染和减少尿道感染的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最后一步是被“非血红素铁依赖型酶” (S)-2-hydroxypropylphosphonate ((S)-2-HPP) 环氧酶(HppE)催化的。该反应涉及一个不寻常的脱氢反应,在其中(S)-2-HPP的仲醇被转化成磷霉素的环氧化物环。本文作者发现,该酶还能催化一个“1,2-磷酰基迁移”反应,这是一个在生物学上前所未有的化学转变。这一发现有可能为含磷酸盐的新颖天然产物及新型磷酸盐衍生物的生产铺平道路。[论文链接]
晶体纳米颗粒的3D图像
这篇论文报告了对现有方法的一种新组合,它能在原子尺度实现一个纳米颗粒的三维图像和影片。通过识别与“3D傅里叶过滤”相结合的一次电子断层重建中的“3D Bragg峰”(描述X-射线辐射在其穿过目标过程中能量损失的曲线上的峰),本文作者观察了一个多晶铂纳米颗粒中的几乎所有原子。所获得的图像显示了在传统二维投射中所隐藏的特征,其中包括“刃形位错”(“边缘位错”)和“螺型位错”的核心结构以及该纳米颗粒核心中的“孪晶间界”结构的详细情况。该方法的可能应用包括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固体物理学和化学。[论文链接]
Sirtuin的蛋白赖氨酸脱乙酰酶活性
Sirtuin 家族的酶引起人们很大兴趣,因为它们调控衰老、转录、细胞凋亡和代谢。它们经常被描述为NAD依赖型脱乙酰酶,但事实上它们当中的其中一些在试管中只有非常弱的脱乙酰酶活性,其中两种以前被发现优先使用另外的机制。在这项研究中,人SIRT6(一种对DNA修复和转录重要的酶)被发现将长链脂酰基(如肉豆蔻酰或十四酰)从赖氨酸残基上除掉,并在促进TNF分泌上发挥一个功能。以前所描述的这种酶的组蛋白脱乙酰酶活性也许只能解释其功能的一部分。SIRT6新活性的识别表明,蛋白赖氨酸脂肪酰化是一个具有潜在重要性的研究领域。[论文链接]
胰腺癌中新颖的谷氨酰胺通道
胰腺肿瘤经常携带活性KRAS突变。这项研究描述了一个新颖的、由KRAS调控的通道,它对于人胰腺癌细胞对谷氨酰胺的代谢来说非常关键,是肿瘤生长所必需的。该通道似乎维持氧还平衡,但在正常细胞中是可以没有的,从而为寻找也许会在“胰腺导管腺癌”(一种进攻性极强的癌症,对化疗、放疗和定向治疗的抵抗力都非常强)中发挥作用的抗肿瘤化合物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途径。[论文链接]
隐花色素自由和结合状态的晶体结构
隐花色素是植物和动物都有的光受体,是生物钟的功能所必需的。在这项研究中,Ning Zheng及其同事发表了一种哺乳动物隐花色素蛋白CRY2在自由状态和结合状态的第一个晶体结构。该结构分析显示了与其他光敏隐花色素相比的一些新颖的、出乎意料的特征,并为了解隐花色素怎样在时钟通道中发挥功能建立了一个框架。尤其让人感兴趣的是哺乳动物F-box蛋白FBXL3捕获CRY2的机制:用一个含色氨酸的C-端尾巴来占据其FAD-结合袋(binding pocket)。[论文链接]
资讯源自:Nature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