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以表彰他们在干细胞研究领域的贡献。这一消息或许令美国干细胞科学家振奋,但不足以提升大多数投资者对这一领域的兴趣。
美国干细胞研究近年取得巨大进展,但一直停留在实验室,迟迟未实现“从小白鼠到人”的突破,最大障碍就是缺钱。
新疗法创造奇迹
95岁的帕特丽夏・赖利独自生活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她清楚,自己其实百病缠身,之所以长寿是受益于先进的现代医疗技术。她做过胆囊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和食管手术,接受过中风和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如今她每天需大量服药,以应对关节疼痛、哮喘、高血压、消化不良和精神焦虑。
3年前,她又被诊断出患有老年性黄斑退化,这是导致65岁以上老人失明的最常见病因,尚无有效疗法。医生给她两个选择:要么每6个星期接受一次药物注射,勉强维持视力;要么任其发展,坐等失明。赖利当然选择接受注射,只求遏制病情恶化。
去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兰扎利用干细胞技术让两名因黄斑退化而失明的老人重见光明。研究人员将人体胚胎干细胞分化培育成视网膜细胞,将它们置于人造膜上,植入视网膜后部。两名失明患者眼里各植入5万个视网膜细胞,术后奇迹般恢复视觉。一名患者如今能独自行走、用电脑、倒咖啡,另一名患者能辨识颜色,看清视力表上5个字母。
借助干细胞疗法,老年性黄斑退化难题有望在10年内彻底攻克。
投资家不感兴趣
然而,预期与现实之间还有鸿沟。
目前美国和欧洲约有3000万人患老年性黄斑退化,蕴藏着250亿至300亿美元市场。不过,投资大亨们似乎并不愿意涉足这个市场。
72岁的英特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安迪・格罗夫罹患帕金森症,正尝试一种尚在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他出资赞助四家生物技术公司,近期开始关注干细胞技术前景。
格罗夫直言不讳:“风险投资家对干细胞研究不感兴趣,因为目前这还是一门亏本生意。”漫长的研究过程、繁杂的管控措施、巨大的研发成本,再加上伦理争议和不确定的政府态度,任何一条都足以吓跑投资者。
一些干细胞研究公司尝试向公众募集资金,结果同样沮丧。据统计,已上市的美国干细胞研究公司中,绝大多数公司股价比上市时暴跌90%。
由于缺少资金,那些令人振奋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只能停留在实验室。艾滋病、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诸多疑难杂症从实验鼠身上消失,可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有需求的人体呢?
对这道介于实验室与市场之间、因缺钱而难以跨越的鸿沟,业内人士给它起了个丧气的名字“死亡谷”。
渐出现回暖信号
身为先进细胞技术公司首席科学家,兰扎清楚记得公司当年如何跌入“死亡谷”。上世纪90年代末,公司依靠风投资金起家,在筹备上市之际却被一桩侵犯专利官司拖入财政深渊。
2005年,先进细胞技术公司与一家上市公司合并,得以继续开展研究。在耗资1亿美元完成实验并取得成果后,公司终于在2010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鉴于华尔街投资者对干细胞技术仍在观望,公司打算游说大型制药企业资助。
过去制药公司不愿轻易尝试尚有争议的干细胞技术,但最近几年一些公司开始表露兴趣。英国制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公司就投资2500万美元,与哈佛干细胞研究所展开5年合作。
从更大范围来看,公众和政府也释放出积极信号。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去年拨款5亿美元扶持人体干细胞研究。同时民意调查显示,62%美国人不再认为胚胎干细胞研究有违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