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艾滋病毒的新传播机制

2012-04-26 07:00 · Prima

最近,科学家对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早期的侵入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可能能够给抗病毒疗法提供一个新方向,影响今后的研究和药物疗法。

导读:最近,科学家对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早期的侵入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可能能够给抗病毒疗法提供一个新方向,影响今后的研究和药物疗法。

发现艾滋病毒的新传播机制

发现艾滋病毒的新传播机制

最近,科学家对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早期的侵入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可能能够给抗病毒疗法提供一个新方向,影响今后的研究和药物疗法。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可以被分为2大类,HIV-1和HIV-2,其中HIV-1是最普遍、最致病的。人类艾滋病的流行,主要是HIV-1中的一类病毒引发的。

HIV和树突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HIV-1感染早期一个重要的事件,造成了高效的病毒传染。最近,科学家对这种相互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研究者4月23日在《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据估计,每年被确诊的新感染艾滋病有约250万例,其中大约有85%是在性传播中经粘膜表面而感染的。树突状细胞被视为是首批接触病毒的细胞中的一类,被认为在病人感染,以及后续传播中起了核心作用。

在研究中,科学家描述了HIV-1通过树突状细胞传播的一种新机制。树突状细胞存在于人体粘膜表面。之前的一些工作关注于HIV-1包膜糖蛋白侵入机制,而此项研究中,研究者关注的是病毒利用来自宿主本身的GM3分子(属于神经节苷脂)进行的附着传播。神经节苷脂是含有唾液酸的糖鞘脂,广泛存在于某些细胞质膜上。

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副教授拉赫曼(Rahm Gummuluru)表示,这种病毒入侵方式要依靠来自宿主身上的分子,是一种隐形进入机制,有可能检测不到,因此艾滋病毒能够迅速传播。虽然HIV-1很狡猾,但HIV-1和树突状细胞间的这类特殊接触,可能能够给抗病毒疗法提供一个新方向。更好地理解疾病前期病毒与宿主间的交互,可能会对今后的研究和药物疗法产生很大影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