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人类大脑与猴子大脑相似度超出此前预计

2012-02-06 11:00 · bubu

研究发现显示,人类大脑与猴子大脑的相似度超出此前预计。科学家一直认为大脑中的“语言中心”让我们有别于与人类血缘关系最近的进化近亲,实际上,二者是相似的。根据研究发现,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猴子和人类语言的起源。

PNAS:人类大脑控制语言能力的区域距离大脑中央更近

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和人类语言能力有关的大脑区域所在位置与科学家一直认为的截然不同。这个控制语言能力的区域距离大脑中央更近,比此前认为的近了3厘米。在大脑这个复杂的器官内,3厘米已经是一个相当长的距离。鉴于此项研究发现,科学家表示几乎所有教科书上的大脑图像都是错误的,都应该进行修改。

研究发现显示,人类大脑与猴子大脑的相似度超出此前预计。科学家一直认为大脑中的“语言中心”让我们有别于与人类血缘关系最近的进化近亲,实际上,二者是相似的。根据研究发现,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猴子和人类语言的起源。

研究论文主执笔人、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神经系统科学部门教授约瑟·夫劳斯查克表示:“科学家长久以来一直认为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在他们看来,猴子虽然能够靠声音传递信息,但它们并没有像我们人类一样进化出复杂的语言。这种现象由不同的大脑处理中心导致。此项研究显示,两个物种的大脑在构造和处理信息方面的相似度超过很多人的预计。”

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人类语言在大脑皮层后面进行处理,也就是在负责接收声音的听觉皮层后面。这一区域被称之为“韦尼克氏区”,以德国神经学家的名字命名。19世纪晚期,他根据自己有关大脑损伤和中风的研究锁定这一区域。

研究人员对100多项大脑成像研究进行了分析,指出科学家一直认为的韦尼克氏区位置是错误的。新研究锁定的韦尼克氏区位置距离脑前区和听觉皮层另一侧更近,比此前认为的近了3厘米。虽然只有区区3厘米,但所对应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却是天壤之别。研究论文刊登在本周的网络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就职于乔治敦认知与计算科学研究所的劳斯查克表示,这项研究发现意味着所有教科书都应进行修改。他说:“我们的研究发现好似一记重拳,一下子击倒了传统理论。”乔治敦神经系统科学跨学科计划参与者、研究论文合著者伊恩-德维特表示:“如果用谷歌搜索‘大脑语言功能’,搜索出的所有图解可能都是错误的。”

劳斯查克指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新确定的韦尼克氏区位置与最近有关灵长类动物的发现相符合,说明猴子和人类语言起源的密切程度要超出我们此前的预计。新研究确定了韦尼克氏区的位置,位于听觉皮层前部,这对于了解中风等脑损伤或者语言理解障碍患者至关重要。他说:“如果患者不能说话或者无法理解别人的话,我们可以根据此项研究发现找到出现损伤的大脑区域。”

研究过程中,劳斯查克和德维特查阅了同行评议的科学论文,同时对采用不同人脑扫描方式进行的听觉和言语感知能力研究进行了分析,例如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他们共对115项有关大脑成像研究进行了分析,参与者人数超过1900人,共产生800多个与语言处理有关的大脑坐标。随后,他们利用一种分析手段,对坐标的可信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他们最终锁定了韦尼克氏区的位置,位于左侧颞叶,具体地说,位于初级听觉皮质前方的颞上回。

在进行语言处理研究时,劳斯查克发现这一区域在大脑处理语言时处于活跃状态。他和同事发现语言感知的“处理流”具有递阶性,逐渐靠近初级听觉皮质前方。一组神经细胞首先感知到简单的声调和声音。声音随后进入更深处的神经细胞,处理音位,而后进入处理词汇的神经细胞。劳斯查克说:“其他研究人员得出了与我们相同的发现,就此引发有关韦尼克氏区真正位置的争议。这项研究显然给出了一个确切的不可反驳的答案。”

德维特表示:“上世纪90年代后的第一个十年,大脑认知能力成像已经让一些研究人员清楚地认识到,颞上回前部更有可能是与语言认知能力有关的区域。然而,大多数成像仪很难推翻100年来有关大脑语言功能区的认识,这种认识立基于当时相对较新的方法论。我们的研究让数据和理论趋于一致。现在,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忽视或者否认颞上回前部在听觉词汇识别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

Phoneme and word recognition in the auditory ventral stream

Iain DeWitt and Josef P. Rauschecker

Spoken word recognition requires complex, invariant representations. Using a meta-analytic approach incorporating more than 100 functional imaging experiments, we show that preference for complex sounds emerges in the human auditory ventral stream in a hierarchical fashion, consistent with nonhuman primate electrophysiology. Examining speech sounds, we show that ac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ing of short-timescale patterns (i.e., phonemes) is consistently localized to left mid-superior temporal gyrus (STG), whereas ac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phonemes into temporally complex patterns (i.e., words) is consistently localized to left anterior STG. Further, we show left mid- to anterior STG is reliably implicated in the invariant representation of phonetic forms and that this area also responds preferentially to phonetic sounds, above artificial control sounds or environmental sounds. Together, this shows increasing encoding specificity and invariance along the auditory ventral stream for temporally complex speech sounds.

文献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2/01/31/1113427109.abstract?sid=7ed169cb-e53e-4988-bd66-c0d813fb7ca4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