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长寿几乎是全世界永恒的追求。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等强大的帝王,也不能免俗地求仙、服丹,以求长生。那么人类到底能活多长?最近,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药物疗法,有望通过限制并修复细胞DNA损伤的方法治疗一种影响儿童的早衰疾病。另外,随着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以及用于帮助人体自身修复的新药物的研发,科学家预期人类寿命将很有可能达到150岁。

那么,人类的长寿问题是不是真能得到解决?关于长寿科学家们又是怎样理解的?要想长寿又有哪些秘诀呢?

科学家在欧洲人身上发现攸关日本人长寿的一个基因,研究显示,世界上拥有该基因的民族,也能活得很长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长寿基因。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近期有关长寿基因的一些研究吧!
Nature:基因组测序诠释裸鼹鼠长寿、抗癌等机理
裸鼹鼠最吸引科学家的特性是其长达30多年的寿命,远长于其只有4~5年寿命的近亲--大鼠和小鼠。同时它们还能在低氧、高CO2浓度的地下环境中生活,更引人注意的是裸鼹鼠对癌症具有超级免疫力。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通过多组学研究探讨其“长生不老”的秘笈,挖掘其抗痛抗癌机理。研究人员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一只雄性裸鼹鼠进行测序、组装和注释后发现:TERT等衰老调控基因的稳定表达,可能与裸鼹鼠的长寿相关;p16Ink4a与p19Arf的独特调控机制可能是裸鼹鼠抗癌的重要因素。[详细…]
研究发现百岁老人有与疾病基因相抵消的长寿基因
据报道,那些活到110岁甚至更久的人其实也和普通人一样有很多与疾病相关的基因,不同的是,他们同时又兼具与之相对应的保护基因。在这项 “史无前例”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分别对两位114岁高龄的老爷爷和老奶奶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结果发现他们拥有和普通人一样多的疾病相关基因。也许,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百岁老人们同时还拥有长寿相关的突变型,可以抵消疾病相关基因,这样就使得疾病不会发生;或者就算发生了,在这群几乎达到人类寿命极限的人身上,也不会表现出那么强的致病性。[详细…]
世界最长寿女性DNA测序结果出炉
科学家已经把一个115岁女性的整个DNA序列拼接了起来。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医学中心临床遗传学系的Henne Holstege博士说:“这名女性去世时,是当时世界上最长寿的。她的DNA里出现了一些罕见的遗传性变化,它们起什么作用尚不明确,但是在她的基因里确实有某种东西能够使她在晚年免于患上老年痴呆和其他疾病。”科学家在加拿大一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她体内具有抵抗老年痴呆的基因。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带有长寿基因?英国一科学家称,进一步的工作将会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线索。[详细…]

走路快的人更长寿
据美国“奥普拉网”报道,美国匹兹堡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走路快慢可预测寿命长短。研究涉及3.5万名65岁以上老人,结果发现,走路速度每增加0.1米/秒,死亡危险就会下降12%。比如,在75—84岁的老年妇女中,走路最快(速度 大于等于1.4米/秒)的老人再活10年的几率为92%,而走路最慢(速度小于等于0.4米/秒)的老人再活10年的几率仅为35%。研究负责人斯蒂芬妮•斯图登斯基表示:走路速度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活力,因为走路涉及到身体诸多器官和系统,如心脏、肺脏、肌肉、关节、骨骼和大脑等。[详细…]
研究证实长寿可传承三代
当你活到耄耋之年时,你可能健康的生活,但现在你可能更要感谢你的曾祖父母,科学最新发现良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可以帮助一个人的子女,孙子女甚至重孙女活的更好。研究小组发现改变三种类型的蛋白质可以影响寿命。蛔虫拥有和人类相似的蛋白质,研究者选择在它们身上实验,通过改变蛔虫的蛋白质类型,研究者惊奇的发现不仅蛔虫本身的寿命延长了,包括它的后三代的寿命都延长了30%,而三代以后就恢复了正常。[详细…]
研究发现由爸爸带大的宝宝智商高
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平衡。那些宁愿在家里照顾孩子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的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而母亲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是有较高期望的,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显得无计划。[详细…]

在长寿药真正出现之前,更多的科学家已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了一些延年益寿的秘诀。
控制热量摄入。(理想值:每日1500卡路里以下)
德国海德堡素食研究会认为,素食者的寿命要长于没有饮食忌讳的人。高芳堃表示,在对长寿老人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每日的人均摄入热量较常人会低一些。广西巴马长寿老人每日人均摄入热量比国际长寿协会推荐的1500大卡还低,只有1400大卡。
减缓吃饭速度。(理想值:每顿饭15分钟以上)
在以长寿著称的地中海地区,慢慢吃饭已成为当地人的长寿秘诀之一。细嚼慢咽可以增加唾液的分泌量,且有助于其与食物的充分混合,增进消化吸收。所以,想长寿,就要慢点吃饭。
合理的体重指数(BMI)。(理想值:25以下)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多余的脂肪会增加患上糖尿病、心脏病等病的几率。
充足睡眠。(理想值:6—8小时)
充足的睡眠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有研究表明,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下的人与睡眠时间维持在6—8小时的人相比,寿命缩短的几率要增加12%左右。
控制腰围。(理想值:男<90cm,女<85cm)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李光伟教授表示,腰围粗的人很可能患上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和中风等疾病。研究发现,腰围粗的人患心脏病的几率约比其他人高40%,尤其是大腹便便的中年男性更易猝死。
摄入定量的纤维素。(理想值:每天25—35克)
美国营养学杂志上的一篇报道称,饮食中每次多10克纤维素,因冠心病猝死的风险就相应减少17%。对成人来说,每天摄入25—35克纤维就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