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一周精选生物要闻

2012-01-10 11:00 · tiffany

本周,美国科学家开发出的一种实验性猿类免疫缺陷病毒疫苗,可大幅降低恒河猴感染猿类艾滋病病毒的风险,让接触一次SIV的恒河猴感染病毒的几率减少80%。SIV是导致人类感染艾滋病的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远亲”,因此,最新研究为人类研制出有效的HIV疫苗指明了新方向。

本周(2011年12月26日—2012年1月8日)焦点

抗艾疫苗研究是否走出低谷?

本周,美国科学家开发出的一种实验性猿类免疫缺陷病毒疫苗,可大幅降低恒河猴感染猿类艾滋病病毒的风险,让接触一次SIV的恒河猴感染病毒的几率减少80%。SIV是导致人类感染艾滋病的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远亲”,因此,最新研究为人类研制出有效的HIV疫苗指明了新方向。

灵长类的动物模型,对于人类进行艾滋病研究意义非凡,比如用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去感染恒河猴就是这样。2011年5月,当时开发的SIV疫苗已能使一半数量的实验猴得到不少于一年的免疫保护,如今实验数据正逐步刷新中。其最令人欣喜之处,并不在于这是一个如何巨大的成绩,而因这里仍有大量的优化空间。

在2008年,人们用“前功尽弃”来形容有史以来最具希望的艾滋病疫苗研制失败,并伴随着预言:未来10年至15年内,可能都不会发现艾滋病有效疫苗。幸而,前行者的脚步并未停下,近三年该领域的诸项进展仍有序进行,似漫漫夜中点点灯,重新照亮着这条势必坎坷崎岖的路。

本周争鸣

6个父母的“杂交”猴引发伦理探讨

美国科学家利用6只猴子的基因,培育出了两只“怪异”的猴子。这是从6只猕猴的胚胎中提取出细胞并将其放入一个胚胎内,再将该胚胎移入一只代孕母猴的体内。经多次流产后,母猴终于诞下了健康的雄性双胞胎。最新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试管受精(IVF)和受孕过程;开展与干细胞有关的研究等;但批评人士认为,此举甚不合伦理,罔顾动物的生命与尊严,即使这些实验猴子展示出了预想中的特征,其也会在实验中遭遇严重的伤害。

“最”案现场

最令人发麻的巨型蚂蚁

加拿大麦科学家激活了普通大头蚁体内的一种古老基因机制,培育出一种巨大的“超级士兵”蚂蚁——它们几百万年前的祖先的样子。这些蚂蚁祖先有着酒杯一样特别巨大的头部,能挡住蚁巢入口,利用大块头身体的优势,保卫它们的巢穴。

迄今最长的级联反应

德国科学家成功进行了迄今为止最长的级联反应,创造出级联合成的新纪录。他们经过12个连续步骤,快速、高效地合成了复杂的生物活性物质。且整个反应过程仅需要10分钟至30分钟,而以传统方法进行生产则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时间。新和成物质能干预细胞分裂,激发肿瘤细胞进行“细胞自杀”,为抗癌药物的发展提供新选择。

奇观轶闻

新细菌能同时合成两种矿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美国死亡谷国家公园边缘的“恶水盆地”发现了一种新型趋磁细菌,称为BW-1。该细菌用硫酸盐化合物呼吸,不仅能产生磁铁矿物结晶,还能产生硫复铁矿物结晶,而其他趋磁细菌只有一套磁小体基因,只能产生一种矿物质。该发现或在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转基因蚕能吐出蛛丝纤维

一直以来蛛丝都以其极好的韧性和强度闻名遐迩,但蜘蛛的领地意识和同类相食的习性,却使这种优质纤维难以大量生产。日前,美国科学家培育出了一种能够吐出含有蜘蛛丝蛋白合成纤维的新型转基因蚕,其不同于此前产量较低且嵌合蛋白与丝纤维的结合不稳定的状况,或可打开大规模生产的大门,让蛛丝在医疗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