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7日,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奇兹•桑卡在他的办公室。来源:界面/张洁华
本周三,在北卡罗来纳州大学(UNC)教堂山分校遗传医学大楼,平时安静的三层实验室气氛显得有些不同,UNC医学院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系教授阿奇兹•桑卡(Aziz Sancar)刚刚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和他一起分享诺贝尔化学奖的还有英国弗兰西斯克里克学院的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和杜克大学医学院的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后者还是桑卡多年的好友。
现年69岁的桑卡教授身材消瘦,说话不急不缓。这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让他有些意外。周三凌晨5点,通知他获奖的电话便打到家里,他的妻子接了电话后对他说,这个电话非常重要,你要亲自接。“我还在睡觉,(得知这个消息后)显得有些语无伦次,但我还是努力感谢了给我打电话的人,” 桑卡说。当五个小时过后、界面新闻记者在桑卡的办公室问他的获奖感受时,桑卡平静地回答说:“我很高兴,也感到十分荣幸。”
桑卡因为对DNA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成功阐明了“核苷酸切除修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细胞可以修复紫外线对DNA的损伤。而那些天生就存在修复机制缺陷的人,日晒容易诱发皮肤癌。另外,细胞也可以利用这种修复机制来消除致突变性物质造成的损伤。
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前,桑卡的研究已经获得了多个重要奖项,包括1995年获得美国医疗卫生总署成就奖(NIH MERIT Award)、1984年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总统年轻学者奖(NSF Presidenti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等。他同时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桑卡说,DNA损伤修复机制研究对于预防癌症、治疗癌症非常重要,他从研究伊始就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被应用于医药领域。
目前桑卡的团队依然在进行DNA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最近他们开发的新技术将研究提高到了整个人类基因组的水平。
据桑卡实验室的博士后李文涛介绍,他们现在的研究可以检测人类全基因组的损伤和修复,并且可以精确到单个的核苷酸。通过这种技术,他们可以研究某些癌症药物在人类基因组如何进行修复,以确定这种药物的疗效。李文涛来自中国,今年3月进入桑卡实验室进行相关研究。
不过桑卡教授估计,现在的研究成果要实际应用到医药领域可能还需要5到10年时间。
虽然这次获得的是诺贝尔化学奖,但桑卡坦言,他一直认为自己的研究如果能够获诺贝尔奖,应该是医学奖。
因此在诺贝尔医学奖公布后,他以为今年自己已经没有获奖的希望了。就在本周一,当得知中国女科学家屠哟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时,他还特意和自己的中国学生说,她应该得到这个奖。
谈到屠呦呦,桑卡说:“我为她感到十分骄傲,她的研究拯救了成百上千万人的生命。她获得诺贝尔奖真是实至名归。”
他说,化学是生物化学研究的基础,他所做的研究横跨了化学和生物医药领域,而这可能也是诺贝尔委员会决定授予他化学奖的原因。
生化研究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桑卡说,他做这项研究已经35年,其中经历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他说,做试验成功概率往往很低,失败率高达80%-90%。他觉得,生化研究成功的关键要挑选重要、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努力工作,并持之以恒。
桑卡出生在土耳其,最早毕业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从1982年开始就一直在UNC从事DNA修复机制的研究。身边的研究人员都称赞他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人。桑卡实验室目前共有12名研究人员,其中四名来自中国内地和台湾。当界面新闻记者要求给他拍照时,他非常贴心地叫来了实验室里所有来自中国内地和台湾的研究人员。
虽然知道自己获奖不过几个小时的时间,但桑卡已经想好了如何使用诺贝尔奖金。他说,我有一个支持土耳其学生来美求学、进行国际交流的慈善基金,我将会把钱放到这个基金里面。
但当被问到是否知道自己将会拿到多少奖金时,桑卡坦率地回答道:“我还真不知道。”据诺贝尔奖官网的资料,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总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7万美元),将在三位得主间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