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缅怀 | 安静娴院士:中国“头孢第一人”逝世

2015-07-14 06:00 · 陈莫伊

7月10日,安静娴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我国著名化学制药专家、中国制药工业企业第一位工程院院士、中国头孢第一人,这些头衔已能让人肃然起敬。然而,仅仅用这些又怎么能描述她伟大的一生。


说来惭愧,如果不是进入媒体行业,也许并不会听闻她老人家的名字——安静娴。

我国著名化学制药专家、中国制药工业企业第一位工程院院士、中国头孢第一人,这些头衔已能让人肃然起敬。然而,仅仅用这些又怎么能描述她伟大的一生。

7月10日,安静娴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她离世的消息,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安静娴院士是我国医药领域德高望重的学者,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学术地位。”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在唁电中称。


人物生平

最初的梦想是医生

安静娴从小痴迷数理化,这也让她刚刚有懵懂志向时,将未来职业指向医生。做医生的念头伴随她升入高中,用安静娴自己的话说,“我最早的时候是想学医的,等我到高中时,还是在为学医作准备。”

一天,在北京读高中的安静娴去大药房买药,结果发现陈列的都是进口药。即便对家境殷实的安静娴来说,药价也十分昂贵。药房所见,安静娴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成为医生后,给病人看病开药方,但药是国外进口的,老百姓吃不起怎么办?”

她得出了一个结论,没有自己的药,即使知道病因也没办法医治,很多中国老百姓将因看不起病而等死。这让安静娴做了一个决定,“我放弃了当医生的初衷,立志学药,并决定报考北京大学。”1947年9月,安静娴如愿考取了北京大学药学系。

最长情的坚守:任职东北制药55年


2015年 1月7日,东北制药总裁汲涌专程到北京看望安静娴院士

安静娴195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即进入东北制药总厂工作。24岁进入东药,79岁停止工作,安静娴一生未曾离开工厂和生产线。

第一个成果:磺胺嘧啶合成新路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制药的磺胺嘧啶是当时治疗一般感染的广谱抗菌药,也是脑炎的首选药。但因技术所限,当时的工艺路线反应周期长、原料消耗多、污染严重,技术本身存在安全隐患,动不动就爆了。安静娴觉得自己所学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也因此磺胺嘧啶合成新路线的研发成了她的第一个成果。

“脑疟佳”——中国的抗疟王牌

“脑疟佳”研发是国家523项目的一个成果,是当时一个军工项目,安静娴是项目负责人。当时治疗疟疾首选药是美国的“氯喹”,但许多地区疟原虫对常用抗疟药喹宁和氯喹产生抗药性。

安静娴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通过大量的定向合成和广筛找出有抑制作用的物质。无数次反复之后,安静娴从5800多个化合物中找出了显示良好抗疟效果的新药“脑疟佳”。随后,以身试险中,安静娴摸清了化合物的毒性,最终确定了易控制、安全的合成方法,成功地拿到成品“脑疟佳”,在当时它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抗疟王牌。

头孢三代——填补国内外空白

对于头孢这两个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安静娴被誉为中国头孢第一人。开始头孢菌素系列产品研发时,安静娴已是半百之人。头孢系列产品中的第一个品种,从论证到向生产过度历时4年。随后其他4个产品的研发以及对已成型产品的不断改进,贯穿了安静娴整个甲子岁月。

头孢系列研发当时分歧很大,主流意见是即使我们自己搞替代进口产品,也要从第一代搞起,可以借鉴。当时国外头孢菌素已经上市十多年了,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安静娴不同意,“我们不搞一代,也不搞二代,直接搞三代,这样的话我们搞起来就跟上世界的步伐了。”

安静娴组织和主持头孢类药物、脑血管用药等产品的研究开发,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头孢噻肟钠、头孢三嗪、头孢他啶、头孢氨苄的成功开发,填补了国内企业头孢类抗生素的生产空白。

一生成就,终生未婚


1997年,安静娴当选中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化学制药企业惟一工程院女院士,那一年她69岁。一个女人把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我国的制药事业。

“一个女人一辈子都没结婚,真是太不容易了。为了事业,她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她的一天,除了实验室就是图书馆,满脑子都是科研,没有任何家庭的概念。她那种牺牲和奉献精神应该得到肯定,被全社会记住。”沈阳东药集团的退休老职工陈桂英感慨地说。

编辑寄语

也许是那些年媒体行业还不发达,也许是安静娴院士太过“低调”,这样实实在在为对中国制药行业做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在百度新闻搜索里竟然只有3页。我们的时代“红了”很多人,但真正做到安静娴院士这样成就的有多少呢?

本文整理自华商晨报、东北新闻网 、沈阳日报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