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院士发声:我国免疫治疗"创新与产业化"迫在眉睫

2015-06-03 06:00 · angus

“免疫治疗亟需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策略,政府支持,企业参与,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加快我国在免疫治疗领域的创新与产业化已迫在眉睫。”这是多位院士专家在日前举行的上海东方科技论坛上表达的观点。


赵国屏院士

“免疫治疗亟需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策略,政府支持,企业参与,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加快我国在免疫治疗领域的创新与产业化已迫在眉睫。”这是多位院士专家在日前举行的上海东方科技论坛上表达的观点。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深刻的社会变化改变了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构成。此时,乙肝、艾滋和结核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以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持续性感染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已成为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免疫系统是机体本身的医生。一些复杂或难以治愈的感染性疾病(持续性感染,被忽略的感染病肿瘤、代谢疾病及自身免疫病等)需要调控免疫系统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免疫治疗是一种间接治疗:通过激活或抑制患者自身的免疫应答,最终清除或与病因共存,避免疾病恶化或预防发生并发症。

为此,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闻玉梅在题为《免疫治疗的要点与难点》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免疫治疗的关键是免疫识别,即根据不同疾病,设计识别不同的非己异物或自身改变了的“异物”。

她表示,免疫治疗与药物治疗比较,历史短暂、经验不够、较不成熟。因此,免疫治疗的难点主要表现为:具有极强的创新与探索性,需要扶持;不同制品的规范化生产需要摸索,选择病例,确定疗程、剂量、疗效考核等方面的标准均有待建立;个体性较药物更明显,需要更多的大数据积累与分析。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魏于全认为,全世界有上千项的免疫治疗方案进入临床实验。而目前国内与国外在免疫治疗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大。

从治疗性单抗来看,国际上已上市的单抗药全部集中在5个药靶,无一是我国发现的。国内现有的生物类似药均为仿制药,且仿制能力尚不及印度。

从治疗性疫苗来看,全球2011年有250项在研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主要集中在肿瘤、持续性感染与慢性病,并已有前列腺癌疫苗、膀脱瘟疫苗等多个肿瘤治疗性疫苗在美国等国家上市,而我国仅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等少数产品在研。

传统疫苗通过激活健康人体的免疫系统,在源头上阻断了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在预防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现有药物难以治愈肿瘤及大多数持续性感染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的现状下,科学界在近20年来已逐渐将研究重点转向免疫治疗。2013年,《科学》杂志评选“癌症免疫疗法”位居全年全球十大科学研究突破之首,通过调控患者的免疫系统,修复和重建病人体内针对肿瘤、病原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肿瘤、清除病原体,恢复正常器官功能的目的,有可能最终根治这些疾病。

魏于全表示,疫苗是现代医学取得的最大成果之一。疫苗的出现,根除了天花,几乎消除了脊髓灰质炎,大大降低了由传染性疾病导致的大规模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虽然人们在疫苗的开发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目前的疫苗开发理论和技术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一系列重大和新发的传染病,如艾滋病、结核病、埃博拉病毒等仍缺乏有效的疫苗。同时,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在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也急需相应的治疗性疫苗。

据介绍,我国在传统疫苗研制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在免疫基础研究也有显著成绩,但在免疫治疗研发领域的创新性思维有待提升,缺乏将科研成果与产业化衔接的措施,以致“产学研用”脱节,资源整合不够,疫苗前沿技术应用不够,大大制约了源头创新。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赵国屏提出,免疫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以及学科间的交叉。因此需要诸多学科专家参与。他特别强调:“必须聚焦重点,避免复杂化、多头化。没有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导向,是难以出成果出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