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公司:为何制造一场收购医院的盛宴?

2014-01-03 02:00 · angus

政策风向永远是行业发展方向的“指挥棒”,医药行业也不例外。今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政策一出,群雄并起,行业规模9年翻两倍的增长速度引得国内制药大佬频频涉足包括医院在内的健康服务业终端。

政策风向永远是行业发展方向的“指挥棒”,医药行业也不例外。今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该领域对社会资本实行“非禁即入”原则。该政策一出,群雄并起,行业规模9年翻两倍的增长速度引得国内制药大佬频频涉足包括医院在内的健康服务业终端。然而,药企布局医院业务早已有之,成功案例却乏善可陈。制药公司到底为何药收购和投资医院?


拼抢渠道和市场资源

药企为何如此青睐医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国内药品销售市场上,医院占据了80%的份额,对制药企业而言,医院这一渠道显然关系着其命脉。而药企现在面临着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下游药品价格涨不上去的双重压力,急于寻找新的利润来源。

上市药企相继投资医院的另一因素在于后者每年30%左右的利润率,这对上市公司而言,无疑颇具诱惑力。此外,由于医院给药企的回款周期为半年或者一年,大多数制药企业均存在医院回款慢现金流不充裕的问题。药企自己经营医院,这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目前中国的医药上市公司介入医院的方式主要为新建、并购以及托管,新建的多数为各类专科医院。这类专科医院通常集中在体检、眼科、口腔、妇产、整形等技术、设备门槛较低的领域,客户人群定位相对高端。比如准备上市的慈铭体检和已经上市的爱尔眼科。

当然,药企和医院的结姻也与双方的企业性质有关,国有的药企偏向于收购公立医院,且多数为县级医院,而私营企业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对公立几乎不能染指,因此倾向于去设立民营医院,但是目前综合性的民营医院还是比较少的,这和行业门槛也有关系。

从技术操作层面看,综合性医院前期准备投入时间长、额度大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南京明基医院于2003年6月27日卫生部批准立项,一直到2008年5月12日才正式营业,前期准备投入耗时5年之久,在正式营业后至今还未盈利,而一个私立专科医院连锁点的回报周期一般是1-3年。

不管怎么样,值得欣喜的是,从2004年卫生部出台相关鼓励政策至今,政策层面对于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医院领域一直是较为积极的,预计未来有实力的制药企业或者其他资本进入医院的案例会越来越多。此外,公立医院改制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也为制药企业的介入提供了机会。

醉翁之意在囤地

在以往上市公司控股医院的案例中,也不乏将老医院推倒开发房地产、择地重建医院的案例。投资民营医院的老板基本上都有一个共识:囤下这些地才是正经事。以康美的收购案为例,梅河口妇幼保健院老医院占地7246平方米,新建综合楼总占地3.1万平方米;梅河口友谊医院占地2.4万平方米;梅河口中医院占地1500平方米。这意味着康美在接手这三家医院的同时,也囤下了超过6万平方米的地。

建立民营医院在拿地方面能享受到政策优惠,所以即使民营医院投资失败,也能凭借土地降低风险成本。

药企并购医院仍存诸多风险

在目前控制医院的十余家药企中,复星医药是拥有医院数量最多的药企之一。复星系沉淀20余年,拥有庞大的分销网络和强大的资源掌控能力,且与中国医药集团在国药控股方面展开了深度合作,即便如此,复星也须面临来自政策、管理等方面的诸多考验,这正是所有涉足医院药企的共同问题。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相关人士曾一针见血指出,民营医院始终没有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定位问题。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国家食药总局一般每隔四年会调整国家基药目录,而各个省区亦会根据国家基药目录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补充,每年在政府采购平台上统一采购药品,分配给公立医院。此处,公立医院实际上是基层政府的成员单位,在很大程度上要贯彻公益属性。

因此,公立医院可以优先享受政府倾斜性政策,如税收、财政补贴等,而无须过分追求利润增长。民营医院则不同,尽管不一定将利润作为唯一的考核目标,但最终的业绩却能影响民营医院的存续能力。

“我们每年也能通过科研立项的方式获取一些补贴,但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经营,没有人给我们兜底,经营不善,医生工资都发不出去。”深圳福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上述负责人坦言,该院在经营、管理方面实际上主要参照企业制度,用业绩来对医生和护士进行考核,这与公立医院对医生实施的挂号工作量有明显的区别。另外,民营医院的收费标准略高,医保报销范围较公立医院略小,且知名度普遍不及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性质的公立医院,故民营医院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广告推介,客观上增加了营销费用支出。

“但我们又不能只看盈利,毕竟我们还是一家医院,业务上还要接受市卫生部门和药监部门的监管。”该人士称。

其实类似的现象在民营医院广泛存在,定位不清导致经营方面出现了很多盲区,而一般的药企对民营医院的管理更加生疏,能够将民营医院发展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值得怀疑。因此目前普遍的做法是,药企在控股民营医院后,一般不直接介入管理,只是在战略方向和成本费用方面进行控制。

此外,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性质决定了医生在职称评审方面享有优先权,即使如此,以药补医的现象也广泛存在,而民营医院则未必具备为医生争取政府公认的职称的能力。因此,目前以公立三甲医院为代表的大中型医院仍然是高资质医生的主要工作场所,这也是此前多地试点的医生“多点执业”宣告失败的重要原因。

多位市场研究人士还认为,药企布局医院未必是为了将医院打造成利润增长点,而是为了抢占医院所拥有的渠道资源。但即便单纯是为了抢占下游渠道,药企在介入民营医院领域的时候,仍将面临众多博弈,特别是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医院 收购 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