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投资人:我为什么投资中国医药股?

2014-02-04 06:00 · hale

医药行业引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医药行业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又给投资者带来了困惑。从国际上看,医药行业的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到底是什么?中国市场的一些特别是什么?对投资的启发是什么?资深职业投资人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述。


年底了,不少券商都推出了2013年的医药行业投资报告。我也来一个山寨版的吧,把我最近几年关于医药股的一些思考总结一下,主要是一些观察医药股的方法和角度,具体的个股朋友自己发挥吧,也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十多年前看过一本叫《投资者的未来》的书,上面两个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在1957年到2003年这46年期间,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中:1、上涨超过1000倍的公司有7家,其中4家是医药股;2、回报率最高的20只股票中,有6家来自医药行业。

医药股为什么这么牛?从国际上看,医药行业的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到底是什么?中国市场的一些特别是什么?对投资的启发是什么?

一、医药行业与众不同的特征

1、医药行业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治病救人的行业

(1)医药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

(2)当人们拥有健康和生命的时候,没几个人会在意它的存在,但是一但面临失去的威胁时,它们立刻就会成为唯一重要的存在。

(3)所以当能够给病人健康和生命的时候,从病人的角度看,他愿意支付多少比例的财富呢?

(4)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全球范围,可能除了某国外,没有一个国家的医生的收入水平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没办法,医生服务的对象太特殊:人的健康和生命。

2、医药行业的消费者与决策者是分离的

通常情形下,消费者拥有购买的选择权。但病人如果自己决定给自己吃什么药,多数情况下不是特别合适了。

医生有权利决定给病人吃什么药,但是他确不需要付钱,你说这个成本如何控制呢?

必须要考量到的是医生也是人,而人都是有利益和立场的。先不往坏的地方说;如果有两种药,A的价格是B的2倍,但B的风险比A的风险高10%;或者C的价格比D贵10%,两个疗效风险差不多,但是C是大公司的产品,D是小公司的产品。假设你是医生,你会如何选择呢?

当消费者一旦与决策者分离后,决策者非常难以作出性价比最好的选择,原因是决策者也需要掂量和管理自己的风险,这也是国外医疗费用难以控制的一个非常根本性原因。

3、多元化的支付主体

普通商品和服务的支付主体就是消费者自己。

但医药支付的主体有个人、保险公司和政府,这种多元化的支付主体势必会提高低收入人士的支付水平,但不会降低高收入人士的支付水平。对低收入人士医药费用的补贴是正常的文明社会不可避免的常态,没办法,毕竟从根子上说,生命应该是等价的,你没法说亿万富翁比农民工的命值钱。

4、监管严格

医药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严格的监管程序。

严格监管会降低效率,但是会增加行业壁垒。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我的观察是通常监管严格行业更容易出现寡头垄断,当然也更容易产生高投资回报。

5、不少药品的重复购买率非常高

从投资的角度看,稳定持续的收益与一次性收益的估值是完全不同的。

对病人而言最好的是药到病除的药,但对医药公司而言,最好的药是能够控制病情但不能治愈的药。有太多的重磅药都是有非常高的重复购买率的控制性药品,这种产品不但重复购买率高,而且如前所述,更换药品的权利不在病人手里。

具体案例,朋友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么多治疗类风湿的药能够都高居在重磅产品榜单的前列。

6、制药公司最大的成本是研发

医药产业和别的产业有很大区别,医药产业最大的投入是研发成本。一个好的创新药品的诞生,差不多要用十年左右的研发时间,需要投资数十亿美金。所以,医药是重研发投入,但在固定投资上却是轻资产的行业。

2011年诺华、罗氏、辉瑞的研发支出都接近了百亿美金。

重磅的原研产品对制药企业至关重要,阿斯利康重磅产品占到总销售收入的86%,辉瑞与罗氏重磅产品占到一半。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一旦研发成功,制药企业的设备投资和变动成本都非常小,毛利率惊人。

7、除了研发外,销售能力是制药公司的第二个关键能力

好的专利药需要强的销售推广,但实际上差异化不大的仿制药和普药对销售能力的要求更高。

8、医药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强者恒强,Winners take all的行业强大的销售和研发都是需要庞大的规模来支撑的。

强者恒强的意义是少数的几个大赢家把持了绝大多数的利润。美国前10大制药企业能够占据了90%市场份额。

从中长线说,投资医药行业就是要找出未来的大赢家。

二、中国医药市场的特殊性

1、需求增长的确定性

在老龄化加速(60岁以上人的平均医疗费用是60岁以下人的5倍)、政府支出比例提升、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化持续、健康恶化和环境代价等多种合力的作用下,未来国内医药行业增幅长期保持高于GDP一倍以上的增长速度基本上不容置疑(提醒朋友们注意一下,如果每年都高于一倍,连续多年的复利效益下来之后差别就不是一倍了哟)。

2、强大的医院

由于政府投入的不到位,长期以来医院被迫像企业一样来经营。70%多的药品通过医院药房来销售,全世界绝无仅有。三级医院庞大的单体规模也世所罕见。中国医院在产业链上的地位强大。

3、部分药品的滥用

原来看过一个报道说中国医生的名义工资水平比非洲还低一点,这种现象确实比较夸张,一个直接的后果是部分药品的滥用现象在中国的已经发展到夸张的地步,病人帮国家补贴医生的而吃“利益药”大量存在,这种通过病人吃一些可吃可不吃的药来补贴医生的现实的确有点太疯狂了。

4、畸形的销售能力

不展开说了,说起来难受。毛利率越高的“利益药”越好买。

5、整体研发能力的低下

不展开来说了,说起难受。即使有点仿制药的开发能力,就已经NB老大了。

6、中医

不争议中医的效果了,从投资角度看,中医最大的特殊性在于这一块不用与国际接轨,咱们“聪明灵活”的国人想怎么整就怎么整。或者用巴迷的话说,我们有制定标准的权力。

7、复杂、多变、不透明的监管、招标体系

不抨击这些2B现实了,对投资者的意义是,搞定这些衙门的能力指数虽然没法反映在报表上面,但也是非常关键的考量点,而且一定需要记住的是有些国家的裁判员是以黑哨出名的,虽然不太会直接上场参加比赛的,但是。。。。。。

8、产业链整合的特殊性

从制药、批发到终端(包括医院、连锁等等)这几个环节的产业链中:中国的制药和终端集中度都远远低于国外(单体三级医院虽然大而强,但是没法连锁),美国和日本都是制药企业的集中先于批发行业环节的整合,而中国医药行业的现实是大批发率先开始了整合,这个问题我多次论述过,不再重复。

三、我给自己写下的几点投资国内医药市场的要点

1、未来中国医药市场高确定的增长率可能会成为未来中国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高增长永远是稀缺品),市场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长期高于GDP一倍以上增幅的复利影响;

2、既然中国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弱小,那么一方面强的研发能力更应该溢价,另一方面给我最重要的启发是,在中国市场上投资医药股更需要加重视企业的营销能力;

3、今天多数中国医药企业的销售能力是建立在以药养医的龌龊环境下的,今后这一块会如何演化,演化完成后,什么类型的公司会具备最强的销售能力呢?

4、无论怎么强调销售的重要性,也不能忘记对医药公司盈利性产生重大影响一定还是要有好的产品,重磅炸弹式的大产品是企业盈利性的关键,研发和产品是医药公司的生命线;

5、高度关注医改,特别是公立医院的改革动向,我相信一切不合理的现象都不可能长期存在,虽然改变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我坚信滥用“利益药”、回扣促销、政府对医疗投入的不到位等等一切不合理想象最终会逐步改善;

6、把我的注意力集中在押注这个市场未来的前3、前5、最多10的大赢家上,长远看这个行业一直齐涨共跌不可能的,一定要设法押到Winners take all的大赢家上面;

7、我特别关注到国药控股这个家伙在中国医药产业链上所形成的相对竞争优势是压倒性,而且这种趋势可能会在未来强化,我也特别注意到国药集团有极大的概率会进入Top3,或者说最希望成中国最大的医药产业集团(注:再重申一下,没有现在推荐买入国控,还需要更严密的逻辑,更高确定性才能锁定标的);

8、说一千到一万,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到具体企业的盈利前景分析,到底哪几家企业有条件成功中国医药市场的最大赢家呢?未来5年,谁的利润可以增长5到10倍呢?应该如何来构建这个中国医药行业的黄金组合呢?应该如何来控制这个组合的运作节奏呢?

备注:本文作者为医药商业(职业投资人,中欧EMBA),原发于雪球网上,以下为网友讨论:

有谦:关注,但药企目前的价格比银行贵。

医药商业:便宜与贵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能否能够看清楚未来,我是看不清银行未来的盈利状况。

行者云峰:医药股确实牛,“在1957年到2003年这46年期间,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中:1、上涨超过1000倍的公司有7家,其中4家是医药股;2、回报率最高的20只股票中,有6家来自医药行业。”但我同样注意到,在全球股市中,医药股长期走牛的也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国家,即美国、日本和印度,相对应的是几个医药巨头在全球市场的崛起。

这一点,医药行业和大部分产业是相似的,掌握行业话语权的只是少数几个。虽然市场很广阔,虽然前景很美好,但全球大多数的资本市场里,医药行业并不是产生牛股的金矿。实况就是,国情不同,“金牛”不同。

全球趋向一体化,各个国家或者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产业分工各占不同优势的背景下,行业分析不能脱离国际环境。国际上的医药巨头优势已成,甚至连仿制药的也形成了巨大规模和产业链利基,强者恒强,国内医药企业,特别是化学药企业拿什么去拼研发拼营销拼市场?区域保护还是低价优势,或者中国式公关?

我可能没有表达到位,但显然,国内并没有创新和科研的大环境,至少目前如此,而短期内这种大环境难以改变,也缺少脱胎换骨的催化因素。我的疑惑即为,没有创新和科研环境,以及基础产业为支撑,国内有产生医药巨头的环境吗?资本和产业相合,A股市场能成为诞生医药牛股的温床吗?

单纯从国内市场来说,确实,就算保持现状,就算抄一点仿一点偷一点,做做小动作,仍然有很多很多的医药企业一样活得很好,甚至小木船也能拼成巨舰。投资医药企业,无论是从过去还是当前,都有很多阶段性机会。但哪个企业或哪些企业会基业长青成为长跑冠军,实在难以把握。因此,如何投资医药股,我很困惑。

医药商业:朋友说的“全球趋向一体化”这个观点我高度赞同,我想我能体会到你想表达的意思。

在家和尚:投资医药,我觉得要规避几种公司:1、能生产出神药的公司(依俺初浅的看法,这个基本不可能)但是不排除神药出神股;2、只做中成药的公司(这个疗效,大家都心里有数);3、做医药中间体的公司(这个基本相当于一个化工企业);4、毛利率过高的公司(要么掺水,要么不可持续)。重点关注以流通为主业的公司,生产和研发是指望不上了。

医药商业:支持朋友的看法,特别是第4点,要非常谨慎。中国太多医药公司的毛利率其实是比原研药的国外公司还要高的,原因嘛大家心知肚明。第一条也有意思,也许应该修改为被市场广泛预期将出神药的公司。

医药商业:现在说中国能出世界级的制药企业有可能会扯到蛋,但是在中国市场上的重量级企业中还是会有几个的,当然这几个国际大鳄是注定了会成为中国市场的大赢家。没办法,在全球化的今天,哪个行业不是这样呢?现在其实还要研究还有哪几个中国公司能够争取到另外几张前排就座的座位票,所以还有一个研究角度就是从与国际大鳄在中国市场上的互补和合作来琢磨。

重庆大学金镝:例如海正和辉瑞的合作,国药和辉瑞的合作等。

恐惧与贪婪:分析很到位,不过我更看好中药。现在,更多的年青人开始认可中药了,包括化妆品用汉方,越来越多人去吃膏方。

医药商业:我不全面反对中药,但是中药注射剂之类的是需要非常谨慎的。

恐惧与贪婪:我比较认可买入市值小的国药产业链的公司,原因很简单:差异化相差不大的产品,竞争力更多的体现在产业链、供销链带来的规模优势上。医药行业虽好,专业性太强,公司难选,不敢随便买入,唯一敢买的就是医药商业:1、至少不像家电商业那样遭受互联网冲击;2、不需要非常多的专业知识;3、总量长期增长;4、受药物降价影响小。

重庆大学金镝:第1点有待观察,目前很难判断网购对医药商业的影响有多大。

彼岸兰香:最不值得买入的就是医药商业,毛利率太低,资金需求太大,行业门槛太低。

医药行业是目前相对最干净的行业,但如何甄别一只医药股是个技术活,医药企业的利润构成有太多看不懂的地方,医药行业的市场结构也太复杂太难以捉摸,目前来看,还看不出有哪家能够成为中国辉瑞的公司。至少不可能是中药企业。中药产品最无耻的地方就是掺加西药成分,比如卖得很火的“消渴丸”,其实真正起作用的成分就是它添加的西药。

Istero:云白药、同仁堂等药股一直都被说PE高,但过去的10年也印证了它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医药股贵是事实,也有便宜的时候,比较难等,再者,等到真便宜的时候,许多人又有新的想法了。炒股确实难,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从众也很难。

3金蜀黍:通篇看下来,药品的重复购买力很关键;行业问题多、空间更大;制药企业机会更大,但风险也大,相比之下医药流通企业确定性更强;持续关注行业龙头 winners take all 国药股份。我坚信大市场培育本土大公司,要在以前中国诞生格力、华为这些世界级行业巨头也是不可想象的。

医药商业:估计与中国电影走向全球的难度差不多吧。

3金蜀黍:电影走向世界还是有文化差异性的原因,同样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西药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八把叉:医药股涉及的是“生命”,其他则涉及“生活”。

天涯路:我想说的是超长期的投资收益率只由ROE决定,而5~10年的长期投资收益率不但和成长性成正比,还和买入时的估值成反比。如果以30~50年为期限,医药股应该是数一数二的最佳投资品种,但是如果以3~5年为期,医药股目前相对大盘的的高估值溢价就决定了其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品种,其未来3~5年远远跑输大盘将是大概率的。

医药商业:愚见正好相反,未来三五年就是最佳的时间,需求在拐点已经加速了。1、2012年1-7月份,全国医院诊疗人次上升15%,远远高于去前年的6%和11%,为近年来的最高增幅。说明中国医疗的最终需求在老龄化加速和就医率提高的综合作用下,增长非常强劲。愚见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数据,毕竟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需要真是的需求才能拉动业绩增长,从这个数据看来,需求是非常不错的。2、2005、06、07、08、09、10年、11年和今年前7个月的诊疗人数增长率分别是:6%、6%、11%、9%、8%、6%、11%和15%。

方伯伯:这个诊疗人次数是有一定水分的。现在要求单次开药数量控制等会导致患者的就诊频率提高。另外住院病人方面,由于按病种和总额控制等因素,同一个病人办理两次入院也是越来越普遍了。

Istero:医保的提高作用很大,以前许多农村人哪敢住院治疗。

方伯伯:以前诊疗人数在6-12%的增速波动。今年数据提升的特别高,还是有异样,从三甲医院来看,扩容不大,供给是没有增加太多的。这个频次的提高影响到底多大,是很难定量出来,我也找不到太好的数据来完全说明。

医药商业:可以研究一下就诊人数的医药消费金额是否下降,但直观感觉更可能的需求加速了,但不一定有申万数据这么吓人。

方伯伯:可以看一下北京前段时间的新闻,讲朝阳医院和友谊医院的,里头有单人次费用。整体是下降的,但根据报道的数据,医保的支出费用都没有下降,并且朝阳上升的还特别多。这个可持续性就不强了。

医药商业:最根本的人口趋势放在这里,不是研究员就不用搞这么细了,谢谢。

二线牛牛:这个太打击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啊。

方伯伯:这个情况一直都有,政府看的也多是次均费用,其实总费用负担没有下来。

ruoruoq:问题:1、单一标的因为研发问题风险极高,分散投资的可行性;2、市盈率太高;3、医疗改革的目的和可能采取的措施,及对医药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Campanella:第二部分中国医药市场的特殊性,从二到八都是有政策风险的。

ydw178:中国经济转型期,未来哪个产业能胜出不得而知,但医药的增长是确定的,长期投资医药股是首选。

岁寒知松柏:我一直认为,只有人类的有效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机器、材料组合、交换都不创造价值。即成本里头,人工占比越高的企业或产品,就越能创造价值,比如互联网和软件业。但是,互联网的刚性或粘性很难维持,因为它满足的是人的情感甚至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级别比较高;而医疗保健满足的是人的生理需求,这个要基础得多,或者说刚性得多。所以,医疗保健应该是最好的投资行业。

医药商业:是的,我也是几年前忽然恍然大悟,理解到收入与收入的含金量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对客户的粘性越大的收入,对客户重要性越大的收入(比如药),占客户支出比例越小的收入(比如客户买口香糖的支出)越值钱。而一些设备销售的收益和工程建设项目的收益按照10多倍的PE来估值,其实仔细推敲一下,其实没有太多的道理。

重庆大学金镝:占客户支出比例越小的收入越值钱——我想到了涪陵榨菜。

医药商业:关于医药行业的独特性,我其实还有第九个没有完全想清楚的谬论,当时感到可能会争议太大所以没有写,现在抖出来,与朋友们交流一下。其实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人走后留下大量的财富给后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社会的反动,因为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所以发达国家有不少有钱人是把大量的财富捐赠出来的了。其实除了捐赠,人们在最后阶段的高额医疗支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承担着这种向将要过去的人回收财富的重要任务,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许多人个人支出的最高峰出现在老年阶段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元思考:这里就要看到美国系统制度设计的先进性,关于遗产的平均分配,而不是留给长子或是一个人,不出三代,财富流回社会。很多人说米国好,究竟如何好,要有深究。而欧洲的遗产系统就有问题,始终掌握在家族手中。

小lo:投资医药三点:好产品、好营销、好政府事务能力。

无节操:我在一家医药公司研发部门工作,发表下自己看法。以下特指医药制造,不包含中药。中国的制药企业普遍以仿制药为主,缺乏自主研发新药的能力,而仿制药的利润很低,没有什么门槛,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新药的研发周期太长,费用很高,建个完整的分析实验室都要数亿资金,没个十年八年出不了成果,而且失败概率非常高,大部份公司承担不起这个风险。

中国大部分上市医药公司没有真正的新药研发能力,只能当普通制造业处理,根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能和辉瑞之类的国际巨头相提并论。即使有新药研发能力,风险也相当大,作为一个研发人员都心里没一点底,外人更不可能判断哪家会成功。千万不可认为某公司研发能力强而买入,除非这个企业实力强大,项目非常多,总能蒙中几个,但是中国貌似没有。真正能赚钱的只有成功的重磅新药,失败了纯烧钱!

因此,医药板块估值确实整体偏高了,根本没有所谓的确定性,高PE毫无道理。如果某家公司宣布推出了重磅新药,杀进去就是了,这才是有确定性的公司,未来几年利润无忧。我这公司的新药研发部门也经常靠忽悠政府的补贴经费,占兄弟上市公司的便宜维持,仿药业务养不起新药研发项目。一旦项目都失败,损失会非常大,当然成功了,数钱会数到手软,但这个几率不大。我们公司2004年开始新药研发,领导的计划是2020年前推出第一个10亿级的重磅新药,计划而已,呵呵。

小生庄:研发是大问题,一个失败项目会烧掉几年的利润,偶尔一个新药成功,也很难判断企业是否研发能力强。

新老宋:在中国,医疗是个最低保障的问题,能马马虎虎让百姓能接受就Ok了。真搞出来了,无良的媒体人要炒作暴利的。这个药生产成本不到销售价格五分之一,百姓用药贵,医生和药厂重重黑幕的新闻。搞研发是不符合这个大背景的。其实中国百姓只配用仿制药,隐台词的国策。

无节操:仿制药没门槛,什么人都可以搞,和普通制造业没有区别,估值应该向普通制造业看齐才合理,不应该有行业溢价。而且现在医药行业利润较高,那是不合理的,没门槛的行业没理由持续高利润,迟早会有更多的竞争者涌入拖垮利润。我公司的一个仿药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就两三家在仿,一年后已经几十家了,现在已经上百家了。虽然成功几率高,但是很快就有人跟进,失去赚钱机会。

药物制造成本和零售价比较没意义,现在仿药的制造成本远不到销售价的五分之一,整个产业链存在真正的暴利,这是不可持续的。比如我们公司零售价15元的药,到公司医务室按成本价买才五毛钱,比白菜流通成本还高吧。国家只会管制常用药价格,没理由打压新药,因为新药不是必需品,而且新药是唯一可以国际化的药物,海外才是新药的真正市场,根本不用理会国内媒体的黑嘴。偶尔一个新药成功够一家企业滋润很多很多年了,等于买彩票中了五百万。辉瑞这样的世界级大公司也没见几个新药,可是国内的很多和山寨厂差不多的医药公司估值居然远远超过辉瑞了。

小生庄:话说回来,真正的医药制造企业不都是这样么?谁也没办法预料到新药能否开发成功,就算成功了,市场接受也是大问题。如果买到了,那绝对是大牛股。国内做仿制药也算是小聪明,风险低。某些搞中药的都快成了日化公司。

无节操:现在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在现有制度下虚高了,未来有大幅下滑空间,我们老板对此非常担心,所以下血本做新药项目。做新药可能死,不做新药直接等死。做实业的嗅觉可比投资者灵敏多了。国外的长期大牛股都是研发型医药公司,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并且不断创新,和国内的绝大部分医药公司根本不是一个行业,估值和成长性不能拿来对比。个人认为现在纯仿药公司的前景比银行还差,估值应向银行看齐,即使未来有医药公司开始转型,现在几十倍PE买入等于是赌博。

几家著名中药企业都已经有自己的核心产品,躺着赚钱不是问题,而且是长期国家保密,不可复制,很有意思。但是毕竟只有一个拿的出手的产品,市场容量和原材料有限,而中药国际认可度低,国际化前景渺茫,要扩张只能做点沾边的产品了。

赤壁鏖战:是不是中国没有这个研发环境?整体风气不好,企业也不愿意投入?如果这样,是不是在PE低的时候整点中药股算数,反正都是老祖宗的家底。

医药商业:中国现在浮躁的社会心态、急功近利的功力文化、好走捷径的行为偏好、假话不耻的流氓沟通方式肯定是障碍我们搞好大型基础研究的负面环境因素之一。最典型的例子是你看看现在高校的状态,就能够体会到我们在学术精神和研发上的差距。我们花了20多年就在硬件与国际社会基本实现了接轨,但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研发、管理这类软实力上实现进步,希望中国会慢慢的改善。

医药商业:投资这种东西,往往新的角度能够带来新的思想,投资医药最成功的人多数肯定不是学这个的。实际上许多时候,所谓的专业人士,所谓的业内专家无非就是思维误区大一点的人。15年前我就在万科总部的战略部门工作,但我到5、6年前才体会到城市化对中国的重大影响。

舒颜:以我的浅见,医药卫生领域的主要机会,一方面在医,另一方面在器械。医即服务,美国每人都有一个牙科医生,中国人则只是被打了过多的注射剂,基本上没有服务的概念。器械则属于制造业领域了。

医药商业:愚见医也好,药也好,机会都大把。不可能所有的制药都不行,也不一定多数的医都好。如果真搞,可能还需要深入到更微观的层面去推演一些关联关系。

风一更雨一更:现阶段看来,药品行业受政策影响最小的应该是流通配送企业(例如广东一致、山东瑞康)和大流通渠道的中药企业(例如阿胶、白药等),降价门、回扣门等突然事件应该不会在这些企业发生,这些公司的未来可以预期。

杞人忧天的风险:1、万一哪天国家规定西医大夫不能处方中药输液,血栓通、参芪等畅销品种的销量将大幅跳水,中恒、昆药、丽珠怎么办?2、万一国家严格限制三甲医院品规数量,辅助用药和临床中药品种将被大量踢出医院市场。3、类似广东的三打两建扩大范围,新产品进入医院的难度、周期和成本将大幅增加。4、两票的严格执行,财务处理成本的增加,都将抬高生产企业的话语权,并降低代理商的利益及其工作效能,代理制下的临床品种不能过于乐观。代理行内普遍看好的誉衡股价不力啊。一致的商业配送经过不断收购,剩下就是看整合能力了;其工业部分都是口服抗生素,12年表现非常好。看好一致的人太多了,今天几乎没有卖盘。昆药的血栓通近3年稳定增长,股价也是稳增,保持中线上升通道。假如明年继续增长,市盈率将继续下降,股价看高。

我爱276:仔细看了看,谈谈对第三部分的简单看法:1、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药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有望在2020年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中国这个大市场,足够一些优秀企业来驰骋。2、研发与营销双轮驱动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恒瑞医药创造了10年10倍的增长奇迹。相比之下,双鹭药业的营销是短板。3、重磅炸弹是国际医药巨头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其中阿斯利康比例最高,占比近90%。4、医改的趋势之一就是优胜劣汰,行业不断向优势企业集中。

关键词: 中国医药 投资